首 页>安康文明网>思想道德建设>弘德安康 > 正文内容

石泉:“七个全覆盖”让民风大变样

2018-11-05 00:00 来源:
字体大小:【
   近年来,石泉县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紧紧围绕新民风建设“诚、孝、俭、勤、和”核心内涵,突出关键环节,以村(社区)为单位抓好“七个全覆盖”,系统推进全县新民风建设,促进了民风社风持续好转。

  道德评议全覆盖。聚焦脱贫攻坚,突出评议效果,指导全县161村(社区)全部建立了道德评议会,定期规范开展道德评议活动。全年共开展道德评议521场,评议出正面典型500人、负面典型350余人,化解信访矛盾282件。利用“红黑榜”对评选出来的正、负面典型进行晾晒,对正面典型褒扬奖励、关爱扶持,对负面典型进行曝光、揭短亮丑,并落实专人帮包转化,建立和完善后进典型退出机制,着力提升道德评议的威慑力。

  移风易俗全覆盖。坚持党员干部带头,部门上下联动,制度约束管理,加大移风易俗工作的监督执行力度,下功夫破除陈规陋习。一是党员干部带头。县文明办、纪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倡导农村移风易俗相关规定》,引导婚事新办,倡导丧事简办,大力提倡婚事办酒席不超过 15桌、丧事办酒席不超过 20桌,每桌标准不超过350元,随礼金额不超过 100元等规定,组织党员干部带头签订承诺书,积极引导群众移风易俗。二是管住相关行业。组织市场监管部门管好流动酒家、厨师、餐馆行业,建立红白喜事提前备案制度,未提前报备的视为违规操办,作为惩戒对象。今年约谈餐饮负责人5起,对违规操办的5名群众进行了批评教育。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县纪委开展巡回暗访督导6次,处理党员干部5人。各镇成立了民风纠察队,每季度对各村执行移风易俗相关规定进行督促检查,责令整改问题79件,对低俗恶搞、好吃懒做、打牌赌博等46起反面典型进行曝光,确保移风易俗工作落到实处。

  一约四会全覆盖。指导全县所有村(社区)修订和完善了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对95个村的村规民约进行了“大瘦身”,对38个村存在“千篇一律”、“顺口溜”式的村规民约责令重新制订,使村规民约更具操作性。利用村“两委”换届,对158个村(社区)的“四会”机构进行了调整,新吸纳近2000名德高望重、敢说真话的乡贤能人进入“四会”组织。召开“四会”人员业务培训会4次,切实提高了他们的履职能力。

  文明创建全覆盖。成功创建了省级文明单位14个,市级文明单位69个,县级文明单位103个。创建了50个文明村镇、62个“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建设新民风示范村95个,评选了 “十星级”文明户2000余户。积极开展“石泉十佳”评优树模活动,县上评选表彰了10种类型100名先进典型,并作为好人评选的常态化机制,逐年开展。各部门、镇村组织开展了系列评选活动100余场次,评选表彰了各类先进典型1000余名,形成了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家风家训全覆盖。组织开展了“寻找最美家庭”、“好家风家训进基层”文艺汇演活动33场,挖掘整理了冯氏、胡氏、陈氏、甘氏家训优秀家风家训120条,评选出优秀家风家训22家,对已经整理成型的优秀家风家训开展进村组、进社区、进家族、上墙面活动。全县共投入资金80多万元统一制作了外观精美的家风家训牌匾4000个,集中在农户厅堂或户外醒目位置悬挂。

  文化活动全覆盖。指导和支持全县161个村(社区)全部建立了文化活动场所,组建文艺社团45个,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开展“一月一主题”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了“百村千场”文艺演出活动300余次,举办了以“新民风、新时代、新生活”为主题的社团大赛12场,开展了小戏小品大赛、“鬼谷子巡游”、“云雾山之春”、“汉江之夏”、“水乡之秋”、“鬼谷子高峰论坛”等文艺专场80多场场,每周常态化演出地域文化“丝路原点·十美石泉”大型地方精品歌舞剧,为全县18万人送上了文化大餐和视觉盛宴。组建新民风建设宣讲团12支,开展扶志扶智宣讲150多场,穿插演出文艺节目,让群众寓教于乐。

  依法治理全覆盖。落实好“四个一”任务,即建设一批法制教育阵地,培育一批“法律明白人”,创建一批“法治示范村”,构建一张基层人民调解网,使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实施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开展法制教育322场,调解民间矛盾纠纷382件、重大纠纷18起,建设“民主法治示范村”40多个。坚决铲除“黄赌毒邪”毒瘤,破获各类刑案300起,查办治安案件549起,查处“五霸”案件51起,取缔封建邪教组织5起,集中整治“算命、看风水”摊点22次,群众的法治意识得到提升。

  通过新民风建设“七个全覆盖”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广大群众思想上、行动上的“顽疾”,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让石泉的民风彻底变了样。石泉的公众满意度荣获全市第一,连续六年荣获全市综合目标责任考评“优秀”格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