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俊 通讯员 李甜) 4月16日,走进汉阴县铁佛寺镇顺源电子厂,30多名清一色女工身着厂服,守在各自生产线上,一道道工序井然有序,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这个典型的新社区工厂于2017年12月建成,2018年4月搬进四合小区,目前已吸纳安置点及周边群众40人就业,其中贫困户30人。
“现在这个环境好,亮堂堂的,以前的那个加工点,几十平方米,8个人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工作,四周光线不是很好,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黑作坊呢。”电子厂负责人刘长军笑着对记者说。
走进厂区,车间除了机器运作的沙沙声,一位女工在给新来的工人讲怎样高效组装零件。刘长军介绍,“她是车间主管王明香,来这儿算得上是元老级人物,对车间各条生产线比较熟练,一般新来的都是她在给教,现在来厂里的大多是咱们小区的住户,带个娃子,从老房子搬下来肯定各方面开销都大,没啥收入过来干活,工资虽不高,但养活一家四口没问题,目前我们这个厂子招有40多个人。”
“以前想外出打工,但家里有小孩要照顾,就没去成,现在不一样了,在家门口每个月都能挣2000多块钱。”王明香说。她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前年从铜钱村搬到安置点,由于丈夫在外打工,自己和孩子在家,没啥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7年12月,她应聘到顺源电子厂上班,挣了钱还顾了家。
说起这个厂子,离不开80后经营主刘长军。刘长军今年39岁,是铁佛寺镇四合村人,也曾是贫困户。为了给家里减负,18岁刘长军当了两年兵,就外出打工,在外漂泊的几年中,建筑行业、隧道工程、餐饮业……最苦最累的活他都干过。2012年,他来到广东接触到耳机生产这一行业,产生了兴趣,他从车间一线开始学习,从零件到成品,都能坚持不懈自己钻研。
转眼到了2017年,刘长军想到回乡创业。赶上了好时候,他很快在镇上办起了顺源电子厂,利用之前人脉,为广东那边厂子提供初装耳机。但发展初期并没有他预料的那么顺利,12月开始招人,第一天报名的有40人左右,到开业那天只有20人来上班,第三天就只有10人,一周后厂子就只剩3个人了。纪律意识不强,人员流动性大,岗前培训也遇到了困难。镇上领导了解到刘长军的难处,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当地群众就业,对于贫困户进行一次性补贴。渐渐地,厂子开始有了人气,也有了盈利。但矛盾凸显了。当初,刘长军租的是镇上居民的民房,面积太小,光线也差,条件简陋,他便想着另找地方扩大生产。
没多久,他又赶上好时候。镇上搬迁安置小区四合小区建成,入驻居民219户985人。其中很多住户有老有小的,不具备外出务工条件。听说刘长军有扩大生产的愿望,镇上就把5号楼的整个一楼全部给他做了新厂房,让他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用工。
2018年4月,顺源电子厂搬进四合小区,面积一下子扩大到300平方米,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社区工厂。
用的人多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目前固定用工40多人,以留守妇女为主。大多女工家里都有小孩,3年级以下的小孩就有12个。要是按时下班,每天下课之后小孩便无处安顿。刘长军安排人专门去镇小学统一把孩子接回厂里,为了不影响生产,只好放在他五、六平方米的办公室里。
女工陈世艳家有两个小孩,老大上小学。她无奈地告诉记者:“其实一个人出来找点活干挺好,主要有小孩,小孩子天性活泼十几个娃在一块,既怕他们打架,又怕他们推来推去,碰到机器把自己烫伤了,他们一放学我们就干不成啥。有天,我们迟了一会儿去接,学校就只剩这几个娃了,要是能有个专门地方帮我们照顾,我再干点啥还挺好的。”除了陈世艳,厂里面还有20多位工人都有这种情况,一到周末或寒暑假家里有孩子的都要回家照顾小孩,厂里就留不住人了,请几个暑假工,刚教会,有的要上学,有的嫌工资低都出去了,年轻一点的没吃过苦的,干两天就不干了,留不住人。
其实刘长军遇到的问题,也是铁佛寺镇遇到的。随着群众纷纷搬进社区,接踵而至的不仅是日益改善的社区环境和生活水平,还有各种问题:有的家庭积蓄少,有的劳动力缺技术,有的没有稳定收入……如何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挣钱增收?为解决这些问题,镇党委、政府再次根据发展需要,决定帮助刘长军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利用苏陕协作资金扶持,镇上在离社区十几米远的地方,建了一座钢结构标准化厂房,每层720平方米,一共三层,准备给刘长军两层,另一层给另一家新社区工厂使用。眼下厂房即将竣工。
下个月,顺源电子厂又将搬进新厂房。
规模上来了,生产模式也要跟上。刘长军告诉记者,他打算拓展生产线,把各种数据线、全套耳机设备全上起来,再加上藤编制作,增加产品样式,解决更多工人就业,增加收入。铁佛寺镇党委书记吴大美对记者说:“镇上马上要开办托管中心、校外辅导中心,整个小区还要建日间照料中心和购物中心,彻底解决搬迁社区‘三留守’问题。今后更多的居民能在家门口上班,每天能够‘楼上居住、楼下上班’,晚上还可以去跳广场舞,实现‘搬得出、稳得住’目标。历经‘三迁’的顺源电子厂,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对他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