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文明网>美丽乡村 > 正文内容

“三变”:让乡村换一种活法

2018-05-09 00:00 来源:
字体大小:【

“三变”:让乡村换一种活法

——在太行村感受产兴村旺

 

安康新闻网讯(记者 刘云 谭西) 在1080米的海拔,一棵70岁的杏树下,再来看汉阴县平梁镇太行村,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往前看,崇山峻岭,村道人家,花草芬芳,牛羊出没。往后看,整整一面山坡,除了茶,还是茶。春天,再下点雨,茶就到了半截云里。

距汉阴县城30公里,一个小时车程,十年前还不能正常通水电路的偏僻小山村,因为原生态,因为茶,更因为人,让几乎快要静止的时光续接上了时代的脉搏,开始了另一种强有力的跳动:产业活了,人的精神活了,村子活了。

看太行村,感受平梁。从“三变”到“三活”,不是一句空话。山坡上种下的那些梦,已经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老树茶:活出新枝桠

老树茶是太行村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太行山的底蕴和招牌。

太行村的老树茶能够越活越旺,离不开一个人——沈桂述。

沈桂述和太行村有着不解之缘。18岁时第一份工作当老师,就是在太行村小学。报到的时候有人帮忙抬被子,有人用自行车驮她,走路、过河,学生比老师还大。沈桂述当时就哭了,深刻地感受着太行村的穷,也感受着太行人的好。

兜兜转转十多年之后,1999年已到汉阴县平梁镇财政所任职的沈桂述,成了太行村的挂联干部,一挂就是11年。

总想着为太行村做点什么的沈桂述,2009年千方百计动员了一名同学,合伙承包太行村的茶厂。山上没电没路,半年之后,同学死活都不干了。对茶一窍不通的沈桂述,一个人接了下来。“我一上手就是各种改造,拉电、进机械设备。”沈桂述说,所有的辛苦都是为了这些茶。

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茶园,根本看不到茶树,都被荒山掩盖。荒废的茶树得以休养生息,成了野茶,品质反而变好了。如今这里是全省树龄最长、面积最大的一块老茶园,已被收入全国特色农产品地域保护名录库。快50岁的茶树,根扎得很深,耐寒耐旱,海拔最高点1420米,最低点1080米,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高山环境,加上沈桂述致力保护的原生态,全部靠人工等诸多元素,成了太行老树茶尽管外形不是特别好,却依然卖得相当火的原因。

茶叶出了名,2013年,沈桂述开始做茶枕。短短几年时间,就做成了全省50强。太行山虽然远,但正因为远,品质好,这儿的茶枕吸引了不少外地人。2016年,身为太行村第一书记的沈桂述,专门跑到北京去推销太行茶。此行的影响是,2017年北京先后来了13拨人,打着探秘太行村老茶树基地的牌子,在山上开起了分享会。“太行村”老树茶枕还因此登上跨境电商平台,尝试着给全世界一个舒适的梦。

如今沈桂述以600亩老树茶为起点,新建基地500亩,还有一片没开发的油茶300亩。她成立了陕西秦岭太行山富硒茶叶科技有限公司和平梁镇太行山茶叶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的模式,让周边的人都跟着动起来。

“以这一片老树茶为点,把太行村的富硒资源,像木耳啊,茶叶啊,蜂蜜啊,豆豉啊,包装成‘太行八珍’,通过茶旅融合带下山。我跟村民说,只要你们勤快,这个山上的东西没得一点浪费的,都能变成钱。”沈桂述说。在她的计划里,还要以太行老树茶为重点,不断整合汉阴茶产业,通过茶旅融合、茶文化培训、发展民宿等,打造高端原生态产品。

贫困户:活成了村里CEO

没有老树茶,就没有蔡家富的今天。太行村六组村民蔡家富,尽管目前还戴着顶“贫困户”的帽子,但他的真实身份,已是太行茶厂厂长。

2010年之前,蔡家富一直在外地务工,好地方都跑遍了,就是跑不出一个好前程。工资不高,时间又不自由,听说村上茶厂又办起来了,还能学到技术,他主动要求进厂干活。

蔡家富这次是下了决心的,他花了五六年时间在厂里认真学,如今从茶树种植、栽培、施肥、炒茶……跟茶有关的一整套,他都变得日渐精通,独当一面。

2016年,学有所成的蔡家富成了茶厂厂长,每月3000多块钱工资。他还通过金融扶贫贷在茶厂入股5万元,每年分红3500元。他的家,就在茶山不远处,来回也方便。

蔡家富介绍,茶厂每年产饮用茶3吨,现在产量变高了,预计一年能达到6吨的产量。以前大叶片没卖相,发明茶枕和红茶以后,发芽量大了不少。“今天谷雨,人家的茶都快完了,我们这儿因为海拔高,茶龄长,发芽慢,现在才迎来高峰期。”

在太行村900多户村民中,贫困户有400多户,占了近一半,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而蔡家富自己,因为居住偏僻的原因,35岁了还没结婚。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当了厂长的蔡家富,在平梁集镇订了一套住房,跟女朋友正处在热恋阶段,下半年就会修成正果。

依托老树茶越活越旺的村民不在少数。沈桂述介绍,茶叶专业合作社的120名员工中,贫困户占了80名。有30户贫困户通过金融扶贫贷入股5万元,红利加上务工收入,脱贫已是胜利在望。2017年,沈桂述光劳务费就发出去92万。为了解决村上土特产品的销路问题,她还专门在县城开了个“太行村土菜馆”,所有原材料都来自太行村,工作人员也是村里人。一年的工资,又出去20多万。

这一点得到了蔡家富的印证。蔡家富说,村上在这儿打工的接近100人,摘茶季每人每天收入一百多,最高的能拿到200块一天。特别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原本在家一分钱收入都没有,出去干活又没人要,到茶厂来一天还能赚个八九十。干得好,天天还能回家,大家都高兴。

蔡家富完全断了再次出门打工的念头。他说:“在这儿干了这么多年,感觉发展前景好,空间大。”跟很多太行人一样,现在的蔡家富充满了自豪感。“太行茶厂是我们当地的龙头企业,在整个汉阴也是数一数二的。我们太行村也因为茶厂,在网上一搜就有,说起来大家都知道。”

太行:活出灵气来

太行村为什么叫太行村?这个一听就具有红色因子的名字,在再次苏醒的过程中,确实也一直处在红色基因的包围中。

沈桂述确实相当能行,但她也承认,没有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单靠她一个女人,是根本不可能撑起这么大个场子的。“镇上李书记对我确实关心支持,没架子,做人实在得很。有几次茶厂碰到困难,我都不想做了,他一直鼓励我。村干部也维护我们,采茶旺季我请他们帮忙召集人,很快就把人组织来了。特别是有时候外面来了人,村民都自发地上来唱山歌欢迎,村主任还带头唱。”

在整个平梁镇,太行村的先天条件只属于中下等。就是这样一个村庄,这几年硬是把自己努力成了脱贫攻坚统筹农村发展试点、“三变”改革和乡村振兴试点。以太行老树茶为原点,现在周边的村民也开始种茶,已辐射带动3000亩。

在平梁镇党委书记李涛看来,太行确实是一个有灵气的村,给平梁留下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他说:“面貌的变化只是形,我们追求的是质的变化,为全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打造亮点。”

除了茶叶,太行村的亮点还很多。养牛协会、有机蔬菜种植协会、愚公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及集油茶、茶叶种植、中蜂养殖、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永胜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平梁,村村都有好些个合作社。每个农村经济组织都是一根针,一头穿起农户特别是贫困户,一条连接市场,成了太行村和周边各村新活法的另一种注解。

所有人都没闲着。沈桂述的茶枕能走出国门,多亏了太行村第一书记王岩。他通过县旅发委,跟西安一家公司合作,利用他们的网络平台卖茶枕和其他农副产品。茶枕刚上线的时候,一天就卖了14对,现在平均每天能卖25对左右,每对480元。而之前的实体销售,一天不过一两对。除了茶枕,平梁的很多农副产品也登堂入室,走向市场。

在李涛看来,要让平梁真正实现产兴村旺,还得继续壮大集体经济,坚持适度规模、市场导向、因地制宜。而整个平梁镇“围绕搬迁建社区、围绕增收建园区、围绕农旅建景区”的“三区融合”思路,将带领这个汉阴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乡镇,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重新活一次。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