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文明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有我 凡人善举 > 正文内容

王忠树:仁心暖乡邻 大爱筑和谐

2025-05-19 15:54 来源:
字体大小:【
       在秦巴山脉深处的白河县构朳镇玉门村,蜿蜒的山路像一条纽带,将散落的村户紧紧相连。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位年近花甲的乡村医生王忠树,他的名字早已成为“温暖”的代名词。从医三十余载,他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托起生命的希望,用一颗赤子之心化解邻里的纷争,更用党员的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涓涓细流。他是村民口中的“活菩萨”,是调解矛盾的“定心石”,更是玉门村永不褪色的一抹红。
医者仁心,跋山涉水守护生命之光
       1965年,王忠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少年时目睹邻居因小病延误治疗而离世的场景,成了他心头挥之不去的痛。“要是村里有个医生该多好!”这个念头如同一粒种子,在他心底生根发芽。从那时起,王忠树就对中医学知识开始了钻研,1992年卫校毕业,邻里之间都送来的祝福,他却只是憨厚一笑:“往后,大家的病我包了!”
玉门村2000多名村民散居在崇山峻岭间,最远的村户需徒步十余里山路。寒来暑往,王忠树的药箱里永远备着手电筒和干粮。寒冬腊月,他顶着刺骨的山风为孤寡老人送药;盛夏酷暑,他踩着滚烫的碎石路为病患诊治。2025年4月,村民柯叔在耕作时腿部被微耕机绞伤,血肉模糊。王忠树接到消息后飞奔而至,跪在泥地里为他清创止血。救护车抵达时,他早已累得直不起腰,却仍坚持陪同转诊。事后柯叔哽咽道:“要不是王医生,我这腿怕是保不住了……”
情系乡邻,巧解千结织就和谐纽带
       “远亲不如近邻,和气才能生财。”这是王忠树调解纠纷时常挂嘴边的话。2025年3月,村民梁义宝不慎引发火灾,烧毁王义生四间房屋。面对剑拔弩张的双方,村调解委员会数次无功而返。王忠树得知后,连夜召集王氏家族长辈开“炕头会”。“都是同宗同源,不能让外人看笑话!”他动情的话语让两家人红了眼眶。历经半月奔波,最终在村委会见证下,双方握手言和。梁义宝的女婿王忠富感慨:“王医生的话像春风,吹散了咱心里的疙瘩。”同年5月,王忠树还调解了邻居陈业娥因在道场堆放猪粪引发的矛盾……在平凡的生活画卷里,王忠树是一抹温暖明亮的色彩。他总是怀着满腔热忱,将助人为乐当作日常习惯,凭借耐心的倾听、巧妙的疏导,化解一次次剑拔弩张的纠纷,用实际行动为玉门村绘就和谐友爱的美好图景。
党员本色,躬身力行书写振兴篇章
       作为一名有着25年党龄的老党员,王忠树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00年入党那天,他在日记本上郑重写下:“党员不是称号,是责任。”当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他带头发展黄牛养殖,将多年积蓄投入合作社。村民起初观望,他便挨家挨户算经济账:“一头牛犊养两年,抵得上三亩玉米!”如今,玉门村的黄牛存栏量突破200头,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
初心如磐,平凡岗位绽放信仰之花
       “我不过是个普通村医,做的都是分内事。”面对赞誉,王忠树总是摆摆手。可村民心里有本账:他诊室的抽屉里总塞满赊账的白条,却从不上门催讨;他调解的纠纷从无“翻旧账”,只因每次调解后总要回访三次;他家的餐桌上常有村民送的土鸡蛋,转身又被他悄悄送给了孤寡老人。
       夕阳西下,王忠树又一次背起药箱走向深山。崎岖的山路上,他的背影与苍翠的群峰融为一体。这身影,是玉门村最温暖的风景,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鲜活注脚,更是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壮阔航程。正如他所言:“只要乡亲们需要,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再干二十年!”
作者:刘淑雅 邱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