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文明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有我 凡人善举 > 正文内容

陈武芳:柔肩担重担 微光暖人心

2025-05-19 15:52 来源:
字体大小:【
       在生活的舞台上,总有一些平凡人用不平凡的行动,书写着至善至美的篇章。白河县西营镇天逸社区的陈武芳,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普通人,她用十一年如一日的孝心,悉心照顾年迈的公公,用质朴的行动诠释着孝道的深刻内涵。
       孝心坚守十余年。2014年的那个寒冬,寒风料峭,但对于陈武芳的公公毛明庆而言,寒风带来的痛苦远不及青光眼导致的失明之痛的十分之一。为了减轻家中负担和照料老人,勤劳的陈武芳在天逸社区街道边开了一家小服装店,每天清晨六点多,厨房的灯光总是准时亮起,陈武芳便麻利地系起碎花围裙,开始准备公公的早餐,“现在公公年纪大了,除了失明之外,心脏、牙口都不好,只能吃些软和的食物,也要考虑营养搭配。”陈武芳边喂饭边说道。
       四季轮回的时光里,她的心始终紧紧牵挂着老人的生活起居。在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里,她总是早早地把厚实的棉衣棉被叠放在老人衣柜里;而在骄阳似火的酷暑来临前,她早早在药店和超市,购买了藿香正气水、风油精、凉席、风扇等防暑药品及生活用品,一一摆放在老人触手可及的储物架上。这份长年不辍的孝心,早已成为社区邻里交口称赞的佳话。
       柔肩担起全家担晨光微露,陈武芳就摸黑起床。药盒里整整齐齐码着降糖药,她就着温水吞下两片,这是她每天雷打不动的第一件事。丈夫长年在各个工地辗转奔波,微薄的工资勉强够支付两个儿子的学费,生活的重担便落在了陈武芳柔弱的肩膀上。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厨房里忙碌着,既要打理家务、照顾老人,还要照看店铺,忙得脚不沾地。
       厨房里,她一边熬煮着老人孩子都爱吃的软烂粥羹,一边抽空搓洗昨晚换下的衣物。灶台边的小药盒里,降糖药、降压药分门别类,最底层压着几颗防低血糖的水果糖。在匆匆扒两口冷饭后,她便小跑着去服装店,整理货架、熨烫衣物、核对订单,中途还要抽空去菜市场采购一家人一天的口粮。店里忙时忍着腿酸站在柜台后,闲时就着模糊的视线蹲在角落记账。夜幕降临,她又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为公公洗漱,再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台灯下,她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却始终坚挺地支撑着这个家。
       孝道传承润心田。“芳啊,人都有老的时候,现在你公公爸眼睛看不见又上了年纪,正需要人照料,虽然你是儿媳妇,但是要像孝敬我们一样实心实意啊。”每次回娘家,陈武芳的父母总会握着她的手,眼神里满是关切地反复叮嘱着。这些话不仅是长辈的期许,更化作她每日晨起为公公梳洗、夜半添衣、三餐细喂的行动准则,在柴米油盐间织就着孝道传承的温暖图景。
       每天傍晚,小儿子放学归来,陈武芳都会牵着他的手走进公公房间。孩子脆生生的“爷爷好”总能让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笑容。她教儿子给爷爷剥香蕉,“先把皮剥干净,再掰成小段,这样爷爷吃着方便”;辅导作业时,也会特意让孩子大声朗读课文,让房间里的老人感受孙辈的朝气。遇到周末,她还会带着儿子一起给老人洗脚,温热的水盆中,氤氲水汽仿佛在诉说着祖孙三代间的温暖的故事,画面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与家的温暖。
       寒暑易节,当小儿子在作文里写下“妈妈教我给爷爷喂饭要先吹三下”时,笔尖流淌的不只是稚嫩的文字,更是妈妈平日里俯身吹凉饭菜、细致照料老人的缩影。这份朴素的孝义传承在细碎光阴里抽枝发芽,“孝义家庭”的奖状也在岁月摩挲间闪耀着光辉。
作者:陈琳 刘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