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文明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有我 凡人善举 > 正文内容

1200次冲锋背后的铁血担当——记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安康市消防救援支队白河大队大队长李治

2025-03-11 15:06 来源:安康市融媒体中心 字体大小:【

从陕北高原到陕南山区,从玉树灾区到化工厂火场,从68米深井到悬崖险坡……1200余次冲锋救援,亲手营救241名被困人员。

这是39岁的李治在消防战线走过的15年。15年来,他先后扎根榆林、西安、安康等地,从“橄榄绿”到“火焰蓝”,以舍我其谁的铁血担当与险情搏击,夺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工作地点在变,岗位在变,但“赴汤蹈火 竭诚为民”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

日前,这位被群众称为“平安守护神”的消防员,在安康市消防救援支队白河大队大队长的岗位上,获评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


现场救援资料图

逆火而行:党员必须冲锋在前

2013年3月21日夜,榆林市天效隆鑫化工有限公司储油罐突发爆燃,罐区陷入火海。

时任米脂县消防中队中队长的李治接到增援指令后,连夜带领4名队员,驾驶12吨水罐泡沫联用车奔赴火场。在正面迎击熊熊燃烧的3号油罐时,李治毅然登上车顶,在距离火源仅30米的位置持续“作战”1个多小时,终因灭火剂耗尽被迫退出阵地。

补给完装备的李治来不及休整,便和其他3名队员继续深入主攻阵地,以危险系数极大的“内攻作战”方式向3号油罐挺进。燃烧的油罐沸液四处喷溅,焦油混合着灭火泡沫从头顶往下淌,每前进一步都是更高温度的炙烤,但李治仍紧紧抱着泡沫管枪,艰难地穿过流淌火带,直抵火源核心区。紧接着又登上邻近的废弃罐车顶部,抢占制高点,冒着生命危险向油罐喷注消防泡沫液。

在最后的总攻阶段,李治奉命带领小组转战3号油罐的下风向阵地。6级西北风裹着乳白色浓烟像棉被一样压过来,火焰温度急剧上升,流淌的煤焦油淹没膝盖。李治带头跨过围堰,在能见度极低的环境中,带领队员视死如归、寸步不让,持续用泡沫枪构筑防线。经过40多个小时的鏖战,这场大火被彻底扑灭。

李治说,这是他离死亡最近的一次救援,其间面部、手部不同程度灼伤,气瓶余量多次告急,但他作为一名党员,必须冲锋在前。

这样的生死考验,李治经历过太多。2015年榆林市子洲县李孝河乡双桥村村民不慎掉入68米深井,他7次下井,在体力严重透支的情况下,把被困者安全救出;2016年西安西大街五环体育用品商铺火灾,他孤身翻到二楼雨棚,抡起腰斧砸碎起火房间外墙玻璃,将水枪塞进火舌喷涌的窗口……

“每次出任务都不敢告诉家人,怕他们为我担心。”李治坦言,回想起那些死里逃生的时刻,他也有过后怕,但从不后悔。“干我们这一行,就是要舍己为人。”

15年来,李治还积极资助困难学生、为灾区捐资捐物,为他人、为社会付出了很多,但他总觉得不够。2021年,他自愿申请并成功登记为遗体捐献志愿者。“这是我那年送给自己的新年礼物。”他指着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的感谢状说。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颁发的“感谢状”

生命至上:凡人英雄的温情抉择

在西安,李治出警次数较在陕北时成倍增长,但无论多么惊险,他始终将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2018年11月23日11时,西安市红光嘉苑小区高层电缆井突发火灾,现场楼宇排烟不畅,烟雾灌满全楼。在救援现场,时任西安市消防支队特勤二中队指导员的李治得知14楼有一位老人和婴儿被困,他二话没说,毅然奔向浓烟滚滚的大楼。

当找到被困的老人和婴儿时,房间里已有烟雾涌入,多耽误一秒就多一分危险。由于婴儿呼吸力度较弱,他救呼吸面罩无法触发供气,而高压送风或直接穿越烟雾层均可能造成窒息。李治随即摘掉自己的呼吸器面罩,调低呼吸器送气量,将面罩虚掩在婴儿面部,抱紧婴儿一路狂奔下楼,仅用3分钟就将孩子安全交到家长手中。

“孩子还小,我扛得住。”李治抱着婴儿从布满浓烟的大楼冲出的这一幕,被群众拍下。很快,这段视频在网络走红。细心的网友发现,这个消防员还是几年前登上热搜的“呐喊哥”。

2014年12月8日,天寒地冻,榆林市绥德县滨河大道一公厕的下水道中传出婴儿的哭声。“那是一个旧式排水式旱厕,一名刚出生的婴儿,身体卡在下水道口。”李治说起当时赶赴现场看到的场景满是心疼。

室外滴水成冰,把婴儿从下水道口捞出后,他迅速脱下自己的衣服将满是粪污的婴儿裹起来抱在怀中。但由于气温过低,孩子生命体征越来越弱。

“救护车一来一回怎么也要十几分钟,这么等着不行。”李治立即安排消防车把婴儿送往医院。在送医的3分44秒中,他连续喊出30余次“前面所有车辆让开”,20余次“靠边停车”。因为抢救及时,孩子最终转危为安。

“从那之后,李队长一直默默关注并资助着这个孩子。”参与过那次救援,现任白河县黄家湾消防救援站战斗一班(雷锋班)班长的王伟松说,“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新时代雷锋精神。以他为榜样,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像这样“与死神赛跑”的时刻,构成了李治职业生涯的日常。他总说,“群众的小事就是消防员的大事,每一次伸出援手,都是在践行初心和使命。”15年来,他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收获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陕西青年五四奖章等30余项荣誉。


现场救援资料图

初心不改: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扎根

“当时我开着三轮车走到这儿,‘轰’一声被埋了。”2月21日,在事发地回忆起一年前的遇险经历,白河县茅坪镇茅坪社区居民肖由华仍心有余悸。

时间回到2024年1月10日上午,白河县茅坪镇因气候影响发生山体滑坡,一辆三轮车被巨石掩埋,两名群众生死未卜。

接警后,李治带队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山体滑坡滚落的巨大山岩交错着堆在一起,阻断了消防车上山的路。“快!救人要紧,背上器材,徒步上山。”李治指令铿锵。

大家通力配合,使层层巨石埋压的救援窗口,从1毫米到1厘米逐步打开。3个多小时后,肖由华和另外一名被困者成功获救。

“事故点一边是不时有碎石滚落的山体,另一边是悬崖。滑落的岩石极不稳定,随时有二次坍塌的风险,但队长李治丝毫没有退缩。”白河县黄家湾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陈学星说,“他在危急关头展现出来的丰富救援经验、冷静的判断力、科学调度能力,值得每个队员学习。”

这是李治1200余次救援中的一个剪影。在经历了陕北、关中等不同环境的工作历练后,李治于2023年主动申请调任安康市白河县。“实现人生价值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陕南偏远地区消防救援力量相对薄弱,我应该去那里奋战。”李治说。

2009年大学毕业后,学习法律专业的李治进入消防部队。15年来,他从未离开过消防救援战线。“我没有什么大的目标,只希望在群众最危难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出现在他们身边。”

2012年3月,青海玉树灾后重建进入关键期。李治主动请缨,和队员跨越四省、翻越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脉,奔赴平均海拔4200米的灾区。高原氧气稀薄,他们睡在透风的板房内,夜夜被发电机的轰鸣声搅得难以入眠,李治却立下军令状:“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援建期间,因为任务延期,李治推迟了早就定好的婚礼。在应急救援之外,他和队员扛起扫把清扫烈士陵园,拿起铁锨植树造林,为藏族同胞送物资、搭帐篷。离别时,藏族老人代吉拉毛将哈达挂在他们颈间,感谢的话语说了一遍又一遍:“你们比亲人还亲!”


2025年,安康市消防救援支队白河大队党委被表彰为全市消防救援队伍先进大队党委

从瞬间壮举到日常坚守,李治用15年诠释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它不仅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更是平凡岁月里的细水长流。到白河工作不到两年,他所带大队党委被表彰为全市消防救援队伍先进大队党委,大队实现县委目标责任考核“两连优”,他的家庭也荣获了“三秦最美家庭”称号。

“在消防战线的5000多个日夜,汗水不会说谎。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3月4日,得知获得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的消息后,李治笃定地说。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