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形成的早期,诚信就被先人所推崇。孔子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教育学生,强调“文、行、忠、信”。《中庸》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将“诚信”提升到哲学层面,视为自然法则、人伦之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这种思辨与劝诫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枝蔓中,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诚信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良好态势正在形成。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强调信用体系对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在传统意义上的失信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整个社会诚信文化向上向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日益完善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伴随着互联网新业态的发展、大数据技术的广泛使用,一些新的诚信问题又涌现出来,如网络诈骗、“大数据杀熟”、商标抢注、论文倒卖等备受关注。这些诚信“堵点”,不仅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也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首先,不是延续传统诚信文化的“母版”。一方面,传统的诚信观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另一方面,今天传统诚信观所依托的社会结构已经解体,基于传统社会结构的文化生态也已发生改变。所以,我们要在传承优秀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国传统诚信文化以新的生机活力。
其次,不是西方信用文化的“翻版”。在中国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学习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也在学习西方的契约精神和信用观念。但是,建立在西方个人主义基础上的诚信文化,并不能够为我们提供完美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在批判吸收、合理借鉴西方信用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特点进行再创造。
新时代呼唤诚信,每一个人都要做诚信道德的践行者、诚信文化的建设者。首先要明诚信之大德。在国家层面,诚信是一种境界。在新时代,我们讲诚信,最大的“诚”是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最大的“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仰。对党员干部来说,忠诚最重要的体现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公民来说,忠诚于自己的国家,是首要的美德。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就要做到表里如一。
其次要守诚信之公德。在社会层面,诚信是一种责任。新时代诚信文化建设,既要靠制度约束,也要靠道德自觉。公民要深刻认识到,诚信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不可逾越;企业要深刻认识到,诚信是最宝贵的无形资产,要把诚信经营作为一种责任,努力为新时代诚信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最后要严诚信之私德。在个人层面,诚信是一种美德。诚信不仅是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规范,也是提升人格境界的必由途径。做事要“求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做人要表里如一,不能人前人后两副面孔。
人无信不可,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是国家友好交往的前提。新时代诚信文化建设不仅关乎美好生活,也是国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