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文明网>新闻动态>通知公告 > 正文内容

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陕西省候选人公示公告,安康匡松、张冬明候选

2023-05-09 15:04 来源:陕西文明网
字体大小:【

根据中国文明网“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有关要求,现对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陕西省拟推荐的12名候选人予以公示。他们是:助人为乐类:张家赫、张红军、贾博涛;见义勇为类:匡松、郭建平、刘成富;诚实守信类:张冬明、姚海燕;敬业奉献类:雷俊生、冯泽伟;孝老爱亲类:田根全、常玉岭。

广大干部群众对所推荐对象如有意见,可通过来电、来信等形式,向省委文明办反映。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请使用真实姓名并提供具体联系方式。

公示时间:2023年5月7日至5月11日

受理处室:中共陕西省委文明办思想道德建设处

传真电话:029-63905886

邮箱:shanxihrb@163.com



中共陕西省委文明办

2023年5月7日

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陕西省拟推荐候选人事迹


    

张家赫:退役军人热心公益18载服务群众奉献爱心

张家赫,男,1985年4月生,陕西省企业家协会办公室副主任。张家赫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坚持行走在公益路上,捐资助学、帮助孤寡老人、抗击疫情,累计捐款捐物价值20余万元。曾获“陕西最美退役军人”“陕西好人”“陕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陕西好青年”等荣誉。

热心公益大爱无疆 疫情防控勇敢的逆行者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张家赫积极投身防疫一线,并捐赠防疫物资。他带领志愿者奋战在抗疫的最前线,先后为西安市多个管控区域群众运送物资、挨家挨户登记信息、核酸采样检测及维持秩序,并为公安莲湖分局一线民辅警捐赠1200只医用口罩。2021年12月21日张家赫为雁塔区捐赠100箱方便面、100箱矿泉水、3000只N95口罩、30套防护服等价值3万余元的防疫物资。12月30日张家赫又将3000只N95口罩,350瓶医用酒精、430双医用脚套、500斤84消毒液、爱心蔬菜等物资分别捐赠给莲湖区桃园一坊社区、公安未央分局徐家湾派出所、丰禾家园三号小区等抗疫一线工作人员。2022年12月16日,张家赫号召身边爱心人士为西安市碑林区太乙路街办辖区300余名环卫工捐赠了2000个KN95口罩,并现场为百余名环卫工人代表送去了暖贴等暖冬礼物,让他们在寒冬作业中享受“温暖服务”。抗疫近三年,张家赫累计在一线奋战达60多天,服务群众四万余人,疫情期间捐款捐物累计10余万元。

2022年1月16日下午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张家赫为居住在西安市莲湖区莱安逸境小区的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捐赠爱心蔬菜,由于天色已黑,在搬运过程中不小心右脚踩空,摔倒在地。但他强忍着剧烈的疼痛,坚持送完最后一户后才赶到医院治疗,医院拍片确诊右脚第五拓骨基底骨折,住院10天,全麻手术后被植入两枚钢钉,麻药散后,深夜里他辗转反侧疼的睡不着觉,骨折术后经过近三个月的卧床静养才恢复下地走路。我是党员我带头,这是张家赫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无论克服多大的困难、付出多大的代价,他都无怨无悔。

爱心好善乐于助人 雷锋精神的践行者 

张家赫在工作之余,一直热心公益事业,作为一名“陕西好人”,他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60人志愿服务队,从2005年至今,他定期带领志愿者和身边爱心人士一同到养老院、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并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在社区,张家赫热心帮助老弱病残,送菜、买药……只要居民有需要,张家赫总是热心相助。18年来张家赫累计帮扶老人等特殊人群5000余人次,志愿服务时长9000多小时。2021年7月,河南郑州和陕西商洛等地出现罕见强暴雨、遭受严重水灾,张家赫得知情况后,立即向灾区捐款捐物千余元。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生活中,张家赫一直都是热心肠。2015年6月,他在上班途中,看到一名路人突然神情痛苦地倒地不起,他立即停车救人。在他的努力下,救护车和医护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将病人送往医院进行抢救,他助人为乐的善举得到周围群众的纷纷赞许。2018年3月底,张家赫下班走在西安市某中学附近,看见两名警察正在抓捕一个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疯狂反扑,用刀将警察刺伤。看到这一幕,张家赫毫不迟疑,挺身而出,危急关头协助警察制服了犯罪嫌疑人。在制服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张家赫的左臂和右手被刀刺伤,失血过多,到医院时张家赫处于半休克状态,经过4个多小时的手术救治、被缝22针后,才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张家赫退役多年,但他始终有颗火热的心。从热心公益的一名志愿者到成立60人的志愿服务队,从抗击疫情到协助警方抓捕嫌疑人,张家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役军人,数十年如一日用善行义举传播温暖力量,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匡松:好邻居洪水当前不退缩  死神手中救村民

匡松,男,1984年7月生,陕西省镇坪县曙坪镇桃元村村民。在镇坪县2021年“9·19”特大洪灾中,面对穷凶极恶的“洪水猛兽”,匡松用清晰的头脑、敏捷的思维和大无畏的精神勇敢救下被洪水困住的乡亲。曾获“陕西好人”“安康好人”等荣誉。

当机立断 生命经不起等待 

2021年9月19日凌晨,当人们正在熟睡时,一场特大爆洪灾害突袭镇坪县。伴随着电闪雷鸣,桃元村村民谢功珍在查看屋后情况时被落石砸伤腿部,伤口长达六七公分,血流不止,急需送医救治。可河水暴涨无路可走,慌乱的家人只能向同村热心肠的匡松求救,了解情况后匡松立即带着急救物品来到谢功珍家。

看着伤者躺在地上,疼痛的连呻吟声都发不出,匡松赶忙给她进行了包扎止血。为不造成二次伤害,匡松又叫家属找来木板、棉被、塑料布等做成简易的防雨担架,把伤者固定在担架上。

这时通往村卫生室的道路已完全被淹没,洪水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一切,电路被毁,到处漆黑一片。平时两三分钟就能走到的距离,灾难面前却成了“天堑”!短暂的止血并不能解决问题,每等待一刻都是生命的流逝。匡松当机立断,组织大家绕山路,山林湿滑,又没有成型的道路,在匡松的指挥下,大家默契配合,历尽艰辛终于将伤者抬到了村卫生室救治。

胆大心细 生命没有放弃可言 

刚把谢功珍送到卫生室,疲惫不堪的匡松又接到消息得知,鸿利板石厂有一位卡车司机被困洪水中,需要人员帮助,匡松又立即带上锂电切割机奔向现场。

“卡车四面全是洪水,车身被前面的挂车倒回来‘抵死了’,半倾斜在洪水中,驾驶室已完全进水,司机只能伸出头求救…”匡松含泪回忆着当时的场景。由于车辆损毁严重,司机的腿卡在了方向盘与座椅之间,完全不能动弹。

匡松和同伴找来一根木头,爬到了车上,转移了另一名受伤人员。因车门无法打开,匡松只好从司机头边钻了进去,泡在副驾驶处的水中,拿着切割机,垫着木板,一点一点地切割方向盘。司机的腿和方向盘之间的空隙不到三公分,稍不注意,就会切到司机的腿。

此时暴雨还在持续,卡车司机已经没有了力气,两位村民站在车顶扶着他的头。看着水不停地上涨,司机崩溃地对匡松喊:“把我腿剧掉吧,我不要了,拖我出去就好了……”

当时桃元村道路中断、通信中断、停电断网,离县城还有30多公里,此时如果切断司机的腿,根本无法立即得到有效救治,只能等待死亡。匡松只好一边找合适的角度,一边鼓励司机振作。四十多分钟后,匡松终于小心翼翼地拆掉了方向盘,和村民一起把司机安全转移到村卫生室。

“那时候雨越下越大,如果再晚二十分钟,司机没救出来,匡松自己也逃不走了。”参与救援的另一名村民心有余悸地感慨。

见义勇为往往只在一瞬间,但却需要长期的修养和沉淀。在大灾大难面前,匡松没有退缩,危难时刻用实际行动演绎了平凡中的伟大,感动了周围的人们。洪水消退后,匡松还积极组织工人、机械为桃元村灾后重建贡献力量。

  

张冬明:农村妇女万般艰辛替夫还债 重信守诺感动乡邻

张冬明,女,1975年11月生,陕西省平利县城关镇普济寺村村民。面对家庭的变故,她勇挑生活的重担,践行诚信之约,坚持替夫还债。曾获“陕西省道德模范”“陕西好人”等荣誉。

突遭变故  勇担巨额债务 

张冬明原有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丈夫在陕西省平利县城关镇建成了1200多亩的市级产业园,并将产业园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可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5月,丈夫被诊断为肝癌晚期,2018年初医治无效去世。高额的治疗费用不但掏空了家底,还新添了一大笔债务,产业园也在丈夫病倒后逐渐疏于管理。

丈夫走后,债主担心人死账烂,天天催债;产业园工人怕张冬明付不起工资,陆续辞职。产业园管理、抚养子女、照顾年迈多病的公公及偿还丈夫生前投资产业园所欠下的400多万元债务,这些生活重担顷刻间全部压在了张冬明身上。

看着眼前的一切,张冬明大脑一片空白。“那时候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连死的心都有。但冷静下来后,我想清楚了,别人能把血汗钱借给我丈夫,咱就得守信用。他的账,我来还。我还要替他把产业园继续管理经营好,那是他10多年的心血啊。”张冬明坚定地说。

万般艰辛  谱写诚信之歌 

为了能将产业园经营下去,张冬明先把能出栏的牛羊卖掉,偿还部分债务,保证工人工资。又一家家上门向债主说明情况,用自己的名字重新写下借条,请求债主的理解和宽限,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将钱还上。而后,张冬明便带着刚满一岁的孩子住进了山上的产业园,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学习园区管理经营技巧。

由于没经验、缺技术、不懂管护,张冬明接手产业园后显得左支右绌,尽管“恶补”了许多知识,还是交了不少“学费”:坑挖浅、挖少了,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施肥施错了部位,核桃树基本没吸收到养分,结的果子很小;防虫防晚了,大部分果子没到收获季便掉了……市、县农业农村局知道情况后,便派专业技术人员长期到产业园给张冬明做技术指导,带她去其他示范园区观摩。她自己也通过看书、上网、参加培训等方式弥补短板。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底,产业园的千亩核桃获得丰收,生态猪养殖也进展得很顺利,盈利了50多万元,张冬明没有给自己留一分钱,全部用来还债。

5年来,她省吃俭用,将全部精力投入产业园建设中,除了保证园区建设经费、工人工资和基本生活开支,剩下的钱全部用于还债。如今,产业园的经营逐渐步入正轨,成功申报市级林业园区,并顺利通过省级龙头企业验收,不仅效益节节提升,每年还能带动60户困难群众增收。对于还清债务,张冬明不再感到遥遥无期,而是信心满满。

“我真没想到,她能一分不少地把欠我的8万元还清。说实话,起初我还真担心这会成为一笔坏账。”当初借钱给张冬明丈夫的汪立坤说,“就冲她的信誉,今后她要是有需要,我还敢再借钱给她。”

张冬明处处践行着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感动了无数人,“别人信任我,我就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是张冬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目前,张冬明已还债170万元。每逢丈夫忌日,她总会拿着还债收回的欠条到丈夫坟前烧掉,让长眠地下的丈夫安心。

  

雷俊生:潜心钻研业务用生命破译犯罪密码的“鹰眼神探”

雷俊生,男,1971年7月生,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长乐中路派出所警务技术四级主任、痕迹检验副高级任职资格、一级警督警衔。曾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个人”“陕西省公安机关现场勘查能手”“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

雷俊生从警30年,始终秉承为民初衷,用一双“鹰眼”努力搜寻犯罪现场的蛛丝马迹,在无声较量中用痕迹物证书写忠诚。30载春秋,他扎根在刑事勘查的第一线,用自己的专业极致和忘我执着,让现场“说话”,让痕迹物证“发声”。他潜心钻研,不断探寻新时期公安工作发展之路,即使因过度用眼导致左眼几近失明,依然无怨无悔,用生命破译犯罪密码,成为令犯罪分子胆颤、群众信赖的“鹰眼神探”。

热爱事业、认真履职,用忠诚书写无悔选择

雷俊生同志始终忠诚自己的事业,无悔选择,不忘初心。他凭着对公安事业的满腔忠诚,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在刑事技术岗位上默默奉献。辖区发案,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案发现场。不管多难、多危险,只要是能留下痕迹的地方,他都要仔细勘查;只要有助于破案的痕迹、物证,都要一个不漏的提取。痕迹物证提取率、比中率在全市乃至全省名列前茅。他多次受邀到全省各地授课,受众达8000余人,有力带动了基层侦破案件的效能。对于事关群众安全感的一般性侵财案件,他都竭尽全力穷尽现场的每一处痕迹物证。据统计,近年来,勘验各类刑事现场1986案,提取各类痕迹物证3796枚,提取率达到了90%,比中嫌疑人800人次,破各类刑事案件1500余起。为了显现、固定、提取、比对各种痕迹,他要长期在黑暗的环境中、利用强光和试剂的三重刺激下工作,加之用眼疲劳,眼睛时常酸涩、疼痛。2012年,雷俊生眼痛频繁发作,但考虑案件进入了侦破的关键期他忍痛坚持。当年6月,雷俊生感到左脸有些麻痹,眼痛的频率也随之增加,检查时,雷俊生才知道自己左眼视网膜已经脱落并发生萎缩粘连。就这样在病床上的他,还念念不忘已经“比对成功”的案子,通过电话给所里的徒弟交代,案子还要找上级技术部门出具正式鉴定报告。

手术后,雷俊生的左眼几乎失明,只能在强光照射下感受到微弱的光感。术后半个月,他就回到岗位上,左眼失明,他就找来放大镜辅助勘查;视野变窄,他就花更长的时间来寻找痕迹;以前出警一小时就能勘完的现场,他就耐心地花费更多时间。看他不分昼夜地忙活,同事们都很心疼,领导还强制性地撵他回家休息,可雷俊生转上一圈,时不时又转回到所里继续工作。

铆劲钻研,痴心投入,用行动坚守忠诚使命 

雷俊生痴心刑事技术,在实战中,多次在犯罪现场捕捉到关键细节,让多个“无线索”的案件峰回路转。他总结出一套多发性侵财案件现场勘查方法,脱落细胞提取技术,彰显出刑事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由他破获的系列盗窃案也入选全省公安机关利用刑事技术打击“盗抢骗”犯罪“十大精品案例”。

这两年,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和心得,汇编成册、做成课件,供同行们交流,他总结编写的《多发性侵财类案件现场勘查经验》已成为全省刑侦技术同行眼中的“教科书”。

雷俊生同志立足基层,忠于职守,甘于平凡,乐于奉献,长年累月扎根继承刑事勘查一线,用精湛的刑事科学技术,为刑侦破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田根全:退役老兵自掏腰包建“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田根全,男,1966年8月生,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骆峪镇向阳村村民,退役军人。八年来,他自掏腰包几十万元,对本村和临近十里八村的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困难老人免费供应早餐、午餐,用爱心、孝心和真心搭建了一座“没有围墙的敬老院”。曾获“陕西省道德模范”“陕西敬老爱老助老十大善星”“陕西好人”等荣誉。

用心用情反哺桑梓 

2010年,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田根全返乡回家。骆峪镇向阳村有400多户1800多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二百余人。和很多村庄一样,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发展,老人们独居在家,日常生活有诸多不便。“喝的是清汤寡水,吃的是开水泡馍就白糖、辣子……”目睹了村里的空巢老人、孤寡老人、贫困户老人等艰难的生活现状后,田根全就起心动念要办个“爱心食堂”,免费让老人们吃口热乎饭。2015年3月,田根全租用村里一块50平方米的场地,用钢管架起一座简易的棚子,放上四张桌子,准备好炉子和餐具,为村里留守老人免费提供的“爱心餐桌”就这样诞生了。三个月后,因场地原因,田根全把“爱心餐桌”搬回自己家中,拿出十余万元将自家房前屋后彻底改造,摆放上餐桌,办起了“没有围墙的敬老院”。敬老院的日常开销需要很多资金。前三年,全靠田根全在西安做生意时积攒的积蓄,以及在西安开店的爱人和两个儿子每月的资助,艰难维持;后在政府部门的资助和爱心人士的捐款下,得以正常运转。

为了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田根全在敬老院开辟了专门的文化娱乐舞台,邀请秦腔艺人,文艺志愿者为老人献上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铿锵有力的鼓点、高亢洪亮的秦腔,来自十里八乡的老人相聚一堂,看戏、下棋。此外,他还联系医疗志愿组织为到敬老院老人免费测血糖、量血压、体检等。让敬老院成了名副其实的“幸福院”。

榜样力量引领乡风文明 

在田根全心里,老人们吃饱吃好并不是唯一的目的,“我想让更多人感悟到孝道。发自内心地将‘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传承下去。”

向阳村中有位80多岁的袁老太太,她的两个儿子因家庭矛盾,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墙头记》。哥哥说“老人和弟弟在一起过日子,应由弟弟承担老人赡养。”弟弟则反驳哥哥说“你的孩子是由老娘一手带大的,你应该给老娘尽孝心。”兄弟二人在城里享福,却把老娘一人丢在老家,无人照看。田根全得知后,主动将老人接到敬老院居住,每日悉心照料,这一住就是小半年。“老田作为一个外人都这么尽心尽力,我们两个作为亲生儿子还有啥脸面?”内心的愧疚让哥俩迷途知返,将老娘接到城里精心照料。

田根全的善行义举让大家很是敬佩,在他的影响下,村里的子女们主动把父母接到居住地精心照顾。“没有围墙的敬老院”成了加深两代人思想情感交流的一个好场所。向阳村“陕西第一孝道村”的名声逐渐响亮了起来,附近的千户村、南留村、三家庄、朱家查村也自发地办起了“没有围墙的敬老院”,而且也办得相当红火。八年来,田根全的“没有围墙的敬老院”,累计服务空巢老人、孤寡老人、贫困户老人5万多人次。

善行义举 源于生活的积累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能将一件好事坚持八年。从2015年开始,为老人们免费提供两餐,田根全一直坚持到现在,已经花费了数十万元,这是因为他不忘初心牢记党员使命职责,把“敬老孝老”当作自己的人生事业。提及创办免费敬老院的初衷,田根全憨厚地笑着说,“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这些老人能够生活得安心、舒心,同时,能够带动和影响周围的人行善尽孝,形成敬老孝老的良好社会氛围,让中华美德世代传承下去。”事实上,这种传承首先体现在他的家里,他的儿子儿媳妇就曾不止一次跟他说:“爸,你放心吧,等你哪一天干不动了,我们这些晚辈也会接续下去把‘没有围墙的敬老院’办得像现在一样红火。”

  

  姚海燕:热心“的姐”捡得大额现金“完璧归赵”婉拒酬谢

姚海燕,女,1983年5月生,宝鸡市通达出租车公司驾驶员。曾获“宝鸡好人”称号。她从事出租车驾驶服务工作6年来,始终坚持爱岗敬业、诚信经营,文明服务,真诚地服务每一位乘客,是一位被大家公认的“好的姐、热心人”。她的先进事迹被宝鸡日报、宝鸡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受到了乘客、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诚信经营,捡到巨款不动心 

2022年7月10日上午,驻宝某部队张先生的母亲突发疾病,急需大笔资金救治,张先生从银行取了45万元现金,乘坐姚海燕驾驶的出租车赶往987医院,到医院缴费的时候,却发现装有45万元现金的手包不见了!丢失了给母亲做手术的“救命钱”,张先生惊慌失措,就是想不起来到底丢在了哪儿?当他顺着原路寻找时,却意外地发现,姚海燕正在医院门口焦急的等着他。

原来当张先生下车后,姚海燕无意中发现了后排座位上放着的背包,她意识到这是刚下车的张先生遗忘的。“这位乘客急匆匆赶到医院,这里面可能是看病钱。”姚海燕想失主肯定很着急,她原本想进到医院去找失主,又怕医院人多不好找,于是决定在原地等失主。张先生拿到失而复得的救命巨款时,激动地不知道说什么好,急忙从包里拿出5万块钱,硬是要送给姚海燕,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但姚海燕婉言谢绝后驾车离开了。

“姚师傅不仅仅是拾金不昧,更重要的是救了我母亲的命,我太感谢她了。”姚海燕的义举张先生一直记在心里。10月12日,他专程来到宝鸡通达出租车公司,送上了写着“拾金不昧、品德高尚”的大红锦旗,表达他对姚海燕的感激之情,面对媒体记者和张先生时,姚海燕却微笑着说:“他丢失了这么多的现金,肯定很着急的,虽然我的收入不高,但不是我的物品,我一分都不能拿,就应该还给人家,这是我应该做的”。

传递爱心,争做防疫志愿者 

2022年3月,宝鸡因疫情封控管理,市交通运输行业成立了疫情防控车队,解决急需出行市民的困难,姚海燕听说后,积极踊跃报名,加入到市区95128应急服务车队,无论是深夜还是凌晨,她都会准时接单,接送急需出行的客人,从不耽误。被接送了多次的防疫人员赵女士感动地说:“我的车程姚姐挣不了几块钱,但她很热心,每次都是提前到我家门口等我,安全地把我送到,很细心、很暖心”!姚海燕却笑着说:“医护人员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在为大家服务,她们比我还要辛苦,我去早点,接送她们耽误不了个啥”。朴素的话语里,道出了姚海燕真诚善良的高尚品德。

爱岗敬业,扮靓城市流动名片 

出租车是城市的文明窗口,驾驶员的服务代表着城市的文明形象。多年来,姚海燕一直坚持文明服务、用心服务,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她做的却非常认真。家住福临堡的刘阿姨,说起姚海燕更是赞不绝口,几个月来,姚海燕一直负责接送她去做康复治疗,准时准点,从不耽误,让这位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深受感动,面对刘阿姨的赞扬,姚海燕笑笑说:我家里也有老人,这不算个啥事,刘阿姨子女不在身边,一个人去看病,每次都约我的车,也是照顾了我的生意。

爱山者仁,爱水者智,从小生活在麟游山区的姚海燕,来宝鸡开出租车已经6年了,她非常热爱这座和谐包容的文明城市,无论是出租车行业组织的爱心送考、文明交通志愿服务,还是在市上组织的创文保障、防疫应急车队服务中,每次都会出现姚海燕的身影,无论是上班还是休息时间,她总会准时到岗,义务服务,在普通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扮靓着宝鸡人崇德尚礼的新形象,传递着文明宝鸡的温情和感动,传承着新时代文明宝鸡的良好形象。

  

  郭建平:两小孩不慎掉入冰河  货车司机奋勇施救 

郭建平,男,1981年6月生,陕西省商洛亮山混凝土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货运车司机,退役军人。他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河水中勇救河南籍2名落水儿童后默默离开,曾获“陕西好人”称号。

2022年1月18日下午17:00左右,河南籍两个小孩(女孩5岁,男孩2岁)在商州区丹江河与南秦河的交汇处河滩玩耍,男孩不小心掉进河中,女孩看到男孩落水,急忙去拉男孩,由于河道不久之前才清理过,河水很深,水流很急,加之天寒水冷,小女孩力气有限,很快两人便都被冲到河道中间。

家住商州区商丹金域的郭建平,此时正在商洛会议中心丹江桥下带着自家小孩玩耍,突然发现远处丹江河道里有一团红色物体向下游移动,好像还有一只小手在摇晃。他第一直觉:不好!有孩子落水了!急忙跑过去察看。是的,是孩子!他毫不犹豫地跳了下水,追上孩子抓住那只在晃动的小手,这时才发现落水的是两个小孩,此时两个孩子已经不再挣扎,小一点的孩子被大孩子压在水下往下漂,情况十分危急。他下意识拽住年龄小的急忙往游向岸边,看着孩子一动不动,他连推带拖把小孩子头朝下,脚朝上靠在了岸边。他回头一看大孩子已被冲走二十多米远,他再次返回冰冷刺骨河水中,追过去拉住大孩子。此时,自己和孩子的棉袄被河水完全浸透,加上处于水流湍急河段,根本拉不动孩子。情急之下他只好用身体托住孩子,就这样他和孩子又被冲走十几米远,眼看要被冲进深水河道交汇处。他想:完了,我命也搭上了,是救孩子还是保全自己?自己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呀!看着河岸上自己的孩子,一边奔跑一边大哭,“不!不能放弃!得救起孩子!”他右手把孩子头托举出水面,不一会儿孩子哭了,他安慰孩子:“孩子,不要害怕,有我在!”他拼尽力气游到浅处,急中生智用两脚蹬住河底沙石,慢慢稳了下来,停在了河中间,此时他一点力气都没有,看着孩子的棉袄袖子都快拽掉了,才想起大喊:“快来人啊……!”这时岸边的群众也都赶了过来,齐心协力将他们拽上了岸。

这时小男孩也已经醒了过来,这时岸边已经围满了群众,冻得浑身哆嗦的郭建平看两个孩子没有大碍默默牵着自己的孩子回到家中,他的手机已经被河水浸泡不能使用,手和腿部也被石块划出一道道伤痕。当晚两家孩子的家长通过多方打听,找到郭建平表达谢意,执意要赔偿手机,被郭建平婉拒了。他说:“不要赔偿,我也有孩子,当时那种情况,不管谁碰见都会毫不犹豫那么做,救人是本份,只要孩子好好的比啥都重要……”

郭建平,一个普通货车司机,他为孩子延续了生命,为两个家庭保住了希望,为大家树立了榜样。

  

  冯泽伟:煤矿“领头雁”扎根一线30余载 守护矿山安全建设绿色家园

冯泽伟,男,1970年11月生,陕西省陕北矿业韩家湾煤炭公司执行董事、经理。他扎根基层煤矿工作30余载,长年坚守一线,在“小煤矿”里干出了“大作为”。先后荣获“全国煤炭工业优秀矿长” “陕西省矿安全工作先进个人”“陕西好人”等荣誉。

矿工安全的“守护者” 

安全是头等大事。冯泽伟牢记“100-1=0”的安全理念,坚持“防风险、重管理、强内控、提质量”的经营思路,将公司“1443成本管控模式”与“产供销全过程管理平台”进行深度融合。“从基础入手,从细微抓起,从短板补起。不断完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考核体系,强化‘四员两长’的现场盯防作用,从双重预防着手,严格落实各项管控工作,超前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冯泽伟说。

韩家湾煤矿搭建了“全员安全培训考试系统”与手机APP移动平台,实现学考结合;严格执行17种高风险作业工作票和现场盯防制度,强化高风险作业过程管控;强化特殊时段、关键环节、要害场所的现场安全监督管理;修订《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开展矿井水灾、火灾等事故应急演练,有效加强全员应急处置能力;推行“1248”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以“四个示范”为切入点,建成“2468”精品示范工程,全面提升了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

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2020年,全煤行业中厚煤层首个智能化110工法综采工作面在韩家湾煤矿落地,面临智能化系统复杂、切顶爆破风险高、沿空留巷技术难等难题。冯泽伟经常一开完调度会就来到井下,反复叮咛“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按作业规程来”“别急,安全防护措施做好再上”“及时监测顶板压力,有问题马上处理”……“领导跟我们站在一块,我们有什么不放心的呢!”有他在,大家积极性更高。2021年该工作面安全顺利结束,在集控台可实现工作面一键启动、记忆割煤、移架推溜等功能,并成功留巷2000余米,自主攻关项目创新30余项,形成了陕蒙矿区中厚煤层智能化110工法采煤最佳实践成果。

韩家湾矿开采时间超过30年,可采储量有限,如何提升资源回采率是冯泽伟一直思考的事。针对房柱式开采区域存在的上、下层煤未采动情况,冯泽伟牵头实施《老窑采空区地孔电磁法与三维激光声呐连续追踪精准勘查技术研究》,根据研究反馈结果,可盘活煤量150万吨,新增产值6亿元以上,该项目荣获“202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近几年,他先后参与千万级创新项目3项,百万级15项,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可创造经济效益7000余万元,为矿井效率效益增长贡献科技力量。

2022年初,冯泽伟计划引入一套国产智能快掘系统,他带领团队到不同厂家进行调研,深入到多个矿井观摩智能快掘应用情况,行程达8000余公里,调研结束后同技术团队反复论证,同年5月,矿井引入行业首套国产低矮型半煤岩巷智能快掘成套装备,6月,半煤岩巷单日进尺突破42米。

绿色家园的“建设者” 

绿色矿区一直是煤矿人向往的颜色,如今这个梦想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变成了现实。为实现产煤不见煤,杜绝落地煤,露天煤和扬尘污染。冯泽伟不遗余力地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对煤场进行硬化,建成储煤棚,实现“产煤不见煤”:完成36吨蒸汽燃煤锅炉建设,配套安装了脱硫、脱硝及在线监测等环保设施,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完成矸石仓及智能降尘系统改造项目,实现环境监测与喷淋系统智能联动;编制《矿山生态修复3-5年规划》,大力推进立体式生态修复治理,相继实施生态林示范区、矸石埴沟造林复垦,运煤专线沉陷区复垦等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沉陷区治理1860亩,矿山可绿化覆盖率达98%。

“我们发动全员投身绿色行动,就是为了给职工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成立生态环保工作领导小组,先后修订完善18项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坚持召开季度专题会、开展每月拉网式检查,推动环保工作落细落地落实。”冯泽伟说。

2021年3月至2022年7月,韩家湾煤炭发起“涌动绿洲·共建美丽家园”志愿服务活动,50余名志愿者投入环保宣传、垃圾分类、资源节约等6项行动,白天冯泽伟抽时间带着志愿者为留守老人打扫庭院,修复周边塌陷路面,在运煤专线两侧植草种树……晚上加班处理日常事务,忙得不可开交。可一切又是那么值得,他们补种植被96000余株,植草312亩,修复道路7.2公里,显著改善了井田区域及所在行政村人居环境。

奋斗就会有收获,在冯泽伟的带领下,韩家湾荣登中国煤矿企业科学产能百强榜第46位,入选国家绿色矿山名录,先后荣获全国煤炭工业特级安全高效矿井、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矿井、新时代“党建+企业文化”示范单位、陕西省文明单位等称号。“成绩是历任领导班子和广大职工一棒接一棒拼出来的、干出来的、创出来的,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面对这些殊荣,冯泽伟显得很平静。

  

  张红军:基层干部14年献血3200毫升志愿捐献人体器官彰显大爱

张红军,男,1974年4月生,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陕西局五七五处干部。他热心公益,宣传文明殡葬理念,夫妇携手登记准备未来捐献遗体器官,连续14年无偿献血3200毫升。曾获“陕西好人”“铜川市文明家庭”“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陕西局优秀共产党员”“铜川红十字会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用爱心为生命加油 

张红军同志从2009年开始参与到义务献血行列,十多年来,陆续献血达3200毫升。受他影响,家人也参与其中,全家共计献血达7000毫升,相当于一个体重90公斤人全身的血量。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他决心以献血回报社会,在“七一”前夕再次献血 400 毫升,缴纳特殊党费1000元为祖国献礼,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的铮铮誓言。

在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中,他看到人体器官捐献不仅可以为医学研究事业提供帮助,而且还能帮助许多有需要的人,立即回家和妻子商量,提出捐献人体器官的想法。2017年5月,夫妻俩人同时向铜川红会递交了人体器官捐赠申请,成为铜川市首例夫妇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志愿者。他们的举动在单位引起了较大反响,看到同事们对人体器官捐赠的困惑,他积极向同事宣传人体器官、遗体捐赠相关知识及重大意义。在他的带动下,单位先后有两名同志递交了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多名同志有了捐赠意愿。他说:“一个人如果能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哪怕只有米粒大,那也值得。”

用善良给老人孩子“点亮希望” 

2021年冬天,张红军路过石仁村路口时,看见1个5岁左右的小男孩站在路边,孩子上身只穿了线衣和羽绒服,在寒风中冻的瑟瑟发抖,经过仔细询问,才知道孩子父母做生意,家中没人,他抱起孩子走了两公里的路程近四十分钟,按照孩子提供的信息,到耀州区北大街菜市场找到了他的父母,将孩子安全交到父母手中,家长激动的说:“如果不是您这位好心人出手相助,后果不堪设想。”一次下班途中,他发现两辆小车追尾事故,就急忙跑到事故现场,将伤者受伤头部简单包扎,打出租赶往附近一家医院,搜出身上仅有的五百多块钱,让医生先救人。这样的事迹数不数胜。

张红军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每逢过节都去看望慰问家贫患病的孤寡老人,给他们送水果、食品、月饼、衣服和生活用品,一起其乐融融的包饺子,老人们都把他当做自己的“亲儿子”。在他的影响下,五七五处先后有40多名党员干部职工和他一起投身到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中。他虽然工作稳定,但收入有限,上有老下有小,母亲年事已高,妻子下岗服侍老人,儿子当兵服役,全家仅靠他一个人的工资勉强维系生计,但在举国抗疫抗洪之时,他还是从拮据的工资中挤出3000余元给灾区,用质朴的善良温暖人心。

彰显防疫战中的“好人”力量 

胸前闪亮的党徽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是一名党员,他用责任和担当为党徽添彩。2019年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肆虐中华大地,当他看到疫情日益严重,铜川红十字会需要志愿者时,他义无反顾奔向铜川红会驻地,投身到抗疫一线。为了能及时把消毒液、酒精、口罩等防疫物资送达各单位,他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顾自己安危,连续三十多个日夜参与搬运物资达25000公斤。2020年被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评为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2022年西安疫情再起,他再次全身心投入到抗疫检测点,四十多天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无论下雪还是刮风,他都坚守在监测点服务群众。听到同志们对他的称赞,他总是微微一笑,说这些都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比起战争年代的老前辈还相差的很远,朴实的语言透露着无畏的执着和勇敢的坚守,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他的事迹被陕西文明网、西部网、铜川新闻网、铜川文明网等媒体宣传报道。

  

  常玉岭:上门女婿30载倾力支撑多难家庭演绎跨越血缘之爱

常玉岭,男,1958年1月生,陕西省淳化县石桥镇富德村村民。30年前,常玉岭和王成琴结婚,守护多灾多难的家庭整整30载,在巍巍仲山脚下,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人间赞歌。

一见钟情定终生姻缘 

常玉岭祖籍河南商丘县,1993年,经人介绍来到了石桥镇富德村。被王成琴一人拉扯两个十多岁的孩子、照顾前夫的老父亲所感动,决定当这个上门女婿。婚后,常玉岭和王成琴举案齐眉互敬互爱,小日子过得舒心惬意。每周天下午,常玉岭会送两个孩子上学,经常塞一些零花钱,对两个孩子视若己出、爱护有加。常玉岭还拿出自己的积蓄,还清了王成琴给前夫看病欠下的两万多元债务。婚后第二年,王成琴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常玉岭背着王成琴跑遍了泾阳、咸阳和西安的各大医院,用遍了中药、西药、针灸、民间偏方等等,只要他打听到哪儿能治类风湿疾病的,就会一声不吭背着王成琴前去求医。常玉岭学会了擀面条、蒸馒头、炒菜等等,一家5口的生计和生活,全部落在了常玉岭肩上。他常常忙得焦头烂额,但是脸上却始终挂着笑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这个“半路”之家。

不堪重负两返豫终归还 

在王成琴患病治疗无果后,当年还不到40岁的常玉岭曾悄悄回了河南老家,但最终因为放心不下又返回富德村。1996年,王成琴的公公摔伤,从此卧床不起,吃喝拉撒都在床上。几个月下来,常玉岭瘦了十多斤,心情烦躁不堪,终于有一天因琐事第二次返回了老家。回到家乡的常玉岭,总是心神不宁,心里空落落的难受,在姐姐的劝说下踏上列车急匆匆赶回富德村,又一次承担起了照顾这个家的责任。回来后常玉岭熬中药帮妻子、老人减轻病痛,细心、耐心照顾病人,定期给老人刮胡子、剃头发、擦洗身体,老人卧床多年家没有半点邋遢相,没有生过一次褥疮。1999年,王成琴的病情恶化,手脚严重变形,完全失去了生活能力,坐上了轮椅。同年,老人病情加重,两人连吃饭都要靠人喂,轮流抱着上厕所,常玉岭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每天转呀转,坚强的撑着这个祸不单行的家。

分身乏术却是力固家园 

2001年,王成琴的公公去世,常玉岭按照亲儿子的礼节披麻戴孝为老人送终。2013年,王成琴的小儿子在蓝田打工期间出了车祸,造成头颅大面积出血,左半边脸粉碎性骨折,先后在西安唐都医院、咸阳215医院治疗,花费15万多元。在常玉岭坚持不懈努力下,小儿子虽然捡回了一条命,却从此落下了癫痫、一只眼睛失明的后遗症。为了治疗癫痫,从咸阳出院后,常玉岭又带着孩子住进了县医院,最长的一次住了26天。26天里,常玉岭天天往返于富德村和县医院之间,在常玉岭日复一日的悉心照料下,术后的小儿子从不会走路、不会穿衣吃饭到现在走路自如,而且还能推着母亲在村里转悠。常玉岭从来到这个家,就一直在和病魔“交朋友”,和医院打交道,而且这个交道一打就是30年。常玉岭说“媳妇给了我一个家,我就要把这个家撑起来”。“两个孩子都亲亲地喊我一声爸,这一辈子,值了!”

  

 贾博涛:用非遗点亮留守儿童童年的“戏法哥哥”

贾博涛,男,1999年4月生,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故市镇故市村村民,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山戏法第五代传承人、留守儿童公益大使。贾博涛自2014年加入志愿者队伍以来,累计志愿服务420余场次,服务时长4100小时。他将非遗传承与公益事业相结合,倾心帮扶弱势群体,体现了新时代青年人的担当。曾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陕西好人”“陕西好青年”等荣誉。

点亮童年,孩子心中的“戏法哥哥” 

早在2014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便促使贾博涛来到渭南市临渭区留守儿童家园和特教学校,用一颗炽热的爱心帮扶这些长期和父母分隔两地的留守儿童和特殊儿童。9年来,他利用周末往返于渭南和西安,为近千名留守儿童、特殊儿童们表演魔术,给孩子们单调的生活带来了缤纷的色彩。在孩子们的心中,他就是那个会给他们带来快乐与惊喜的“戏法哥哥”。2020年春节前夕,贾博涛为留守儿童家园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送上特别的春节礼物。他将60多名孩子学习生活中最美的笑脸拍摄下来,连同孩子们写给在外务工的父母的“家书”,寄给他们在外打工的父母。当父母们收到信件,噙着泪花看着照片上孩子们的笑脸与孩子们略显稚嫩但又情真意切的文字时,父母们绽放的笑容里也饱含着对他这位“戏法哥哥”的感激与信任。

倾囊相授,非遗传承的好师傅 

贾博涛不仅利用周末时间为孩子们表演魔术,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山戏法第五代传承人,他也深为中国古彩戏法的传承而煞费苦心。为了让这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重新活跃在大众的视线中,贾博涛在给特殊儿童、留守儿童表演戏法的同时,也在这些孩子中间挑选人才,因材施教,把自己一身的戏法功夫传授给孩子们。在他的理念中,这些特殊儿童,今后若学得好,成为非遗的传人固然可喜,若学得不尽如人意,也至少能成为孩子们一项谋生的技艺。如今,教学已经成为了贾博涛生活的一部分,在他的熏陶下,非遗艺术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萌芽,古彩戏法的传承与复苏也未来可期。在2021年陕西少儿新年联欢晚会上,贾博涛教授的四名特殊儿童表演的戏法技惊四座,赢得了观众阵阵的喝彩声与惊呼声。

心系家乡,脱贫路上的带头人 

贾博涛不仅仅是一位非遗艺术的传承人和热心公益的好青年,更是家乡脱贫致富的领头人。他积极响应党的扶贫号召,结合非遗艺术,将自身所学运用于实践、回报于社会,在家乡组织开展脱贫公益活动,带动上百名大学生参与到扶贫中,推动家乡草编产品远销海外,销售扶贫资金达万余元。他的扶贫公益项目也荣获“陕西省互联网+大赛金奖”“2019年陕西省青少年公益大赛铜奖”等多项荣誉。

贾博涛在他的成长路上将用心、信心、爱心、决心的青年品质养成于身,把当代志愿者身份和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完美融合,呈现出1+1>2的效果。在公益事业中,他爱心帮扶、志愿服务;在非遗传承上,他勤为人师、传道授业;在扶贫路上,他勇于担当,善作善成。他在社会志愿服务、公益实践、非遗传承、脱贫攻坚中忠于造梦,勤于圆梦,持于逐梦,谱写出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刘成富:朴实农民跳入冰河勇救两名落水者

刘成富,男,1973年2月生,陕西省西乡县杨河镇西玉村十组村民。他不顾自身生命危险,跳入冰冷的河水救起两名落水者。曾获“陕西好人”“汉中市最美系列人物”等荣誉。

2022年4月18日上午10:30分左右,在西玉村6组和黄池社区8组何家沟地界处,一辆三轮车因转弯速度过快,翻入马鞍堰主渠道中,初春水寒刺骨,渠里水很深,水流湍急,车上两人顺流而下,驾驶员何某被压在车下,时刻有生命危险。

此时,刘成富正开车经过此地,听到“救命啊!有人吗?救命啊!”的呼救声,立即停车查看。看到一辆三轮车正在顺流而下,驾驶员何某被压在车下,动弹不得。刘成富立刻下车施救,他先拿了一个钢管把正在顺流向下的车和人拦停,又赶紧从车上拿来一根绳子,先将一名乘车人员拉上岸。但是驾驶员何某因被压在车下漂流上百米,且渠道流水寒冷,腿部受伤较重已神志不清,不能配合救援,刘成富当即跳入水中,使尽全身力气将压着何某的三轮车推开。此时,刘成富已体力不支,加之他因身体较胖,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症,长期靠服用药物缓解,他几乎要晕厥过去,但他想着不能就此放弃,他咬紧牙关,抱着何某艰难地游向渠边,此时路过的村民也前来帮忙,迅速扔下绳子,将两人救上岸。

上岸后的刘成富浑身湿透,已冻得瑟瑟发抖、体力不支,但他顾不得休息,便将何某背到自己车上,开车将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何某出院后,带着家人和礼品上门道谢,“实在太感谢了,如果当时不是你跳下水、推开三轮车救我,我今天就不能站在这里了。”何某和家人不停地说着。刘成富却说:“人没事就好,我也是做了我该做的。”事后,村委会通过大喇叭广播,宣传并表扬了刘成富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他的行为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赞赏,当有人问他:“你患有高血压,却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救人,你当时怎么想的呢?”他却说:“当时没想那么多,只顾着救人,那是我应该做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