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米袋子”关乎一座城的民生,城市的烟火气蕴含着平凡生活的满足,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随着创文工作的持续开展,原本烟火气息十足的菜市场,文明氛围日益浓厚。
位于江南城区的兴安菜市场,是中心城区形成较早的菜市场之一。以往因地处繁华街区,人流量大、场地小,加之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市场内垃圾乱扔乱堆、污水横流、小广告遍布、飞线乱入,异味充斥。
在该市场经营16年熟食的何治中深有体会。回想起刚进入兴安菜市场,简陋的几排平房,就形成了短短的菜品交易市场。凌晨,昏暗的灯光下遍地的烂菜叶、到处流淌的屠宰血水、坑坑洼洼的路面、摇摇欲坠的陈旧招牌和原本就不宽敞被占道经营者挤得更窄的街道……便是何治中记忆中的兴安菜市场。
“经过今年创文工作的持续开展,菜市场在包抓部门的帮助下,清除了常年堆放的垃圾,清除了多年的小广告,设置了更规范的垃圾站,聘请了更专业的保洁人员,取缔了活禽宰杀,整治了胡接乱拉的电线,更换成简洁明了的招牌,看着市场内的诸多变化,作为经营者我们心里很舒坦。”何治中满意地说,“现有的创文成果来之不易,作为新安康人积极参与维持好‘家里’的环境,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江北街道的晏家坡市场形成于2000年前后,承载着中心城区江北片区市民的果蔬肉菜需求。随着1998年城市中心北移,原本种菜卖菜的胡洪文,住进了安置小区,成了一日三餐需要买菜的城市居民。
楼下的菜市场是胡洪文一家出行的必经之路,说起近年来菜市场的变化,胡洪文如数家珍:“自全家从旧址搬来后,晏家坡市场才逐渐形成,当时基本上都是流动商贩,在道路两旁摆个摊位,卖的菜都是周边村民自己种的。后来,市场内的人流量逐渐增加,有人搭起了临时摊位,在城里贩点菜、卖点肉,一到逢年过节人流量增加,加之占道停车、占道经营,平时出行都成问题。别的菜市场存在的问题,这个市场也存在,有时还能看到随地的大小便。近几年,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菜市场有了很大改观,尤其是持续开展的创文,商家更注重诚信经营,市民也都文明买菜。”
安康城东的宝业农贸市场作为中心城区主要的蔬菜粮食批发、零售市场之一,市场内商户数量多、商品种类全,承担着全市各县区单位、餐饮企业、市民等蔬菜供应。
2009年便开始在宝业农贸市场经营蔬菜生意的杨孝梅既是蔬菜的供应者,也是蔬菜的消费者。杨孝梅回忆,刚开始经营蔬菜生意时,宝业农贸市场还在西津汉江大桥南,店面也不大,进来的菜、卖出去的菜堆放得横七竖八,不时有顾客翻找挑择,菜叶、包装随地抛洒,各种蔬菜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店内环境更是乱七八糟。彼时,变质腐烂的西红柿等蔬菜被店主、顾客随手向外一扔是那么的自然而然,遇上有人阻止一场口舌之争时有发生,市场内虽有保洁人员,但面对“突袭”而来的垃圾,也是分身乏术。车辆停放都是“斜一丈顺八尺”,通道也被堵死。
经过创文工作人员的宣讲和管理,杨孝梅和店员们看到有垃圾落地,便会自觉地将其清扫至垃圾桶中,看到顾客手中的垃圾也主动收集起来,从保持店内店外环境卫生、分类整理进出蔬菜等日常习惯积极践行“文明风”。
在何治中、胡洪文、杨孝梅眼里,菜市场的文明,不止于市容市貌更整洁卫生,更在于出入菜市场的商贩、市民的文明意识和行为。
“创文之后是不一样了,能感觉到大家的文明意识明显提高了。不管是买菜的还是卖菜的,火气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了,总能心平气和地讨价还价,摊贩们把菜根据品质分类,买菜的也不再挑剔,也没有了之前的短斤少两,一句常来,相视一笑愉快地完成了买卖。”采访中,市场内外总能听到市民纷纷感慨创文带来的变化。
文明风过处,遍地见文明。“其实人还是之前的那些人,比起以前,如今商贩和市民都很注意环境卫生的保持,吵架也几乎没有了。”杨孝梅笑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