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盼温饱”到“重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市四次党代会以来,安康的追“绿”之路,努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突破,赶上了新时代之“时”,迎来了新发展之“势”。把握好这根本的“时”与“势”,安康在绿色崛起的路上蹄疾步稳、大有作为。
“生态屏障”岿然屹立
牢记“秦岭之训”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殷殷嘱托,安康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强化各级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每年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定期召开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会,研究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在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健全了《安康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吹哨报到、信息反馈、督查督办、线索移交”五项机制和“白、黄、红”三色督办制度,颁布实施了《安康市汉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安康市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安康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生态环保地方立法取得重大进展。
大势所趋,顺势而为。五年来,安康开展“空气质量提升行动”,全力巩固国家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成果,深化落实“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措施,持续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专项整治行动,及时启动蓝天保卫战“一市一策”专家团队驻点研究;深化水污染防治行动,始终把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完成瀛湖等重点湖库3.5万余口网箱养殖清理和17个县级及以上水源地99个环境问题整治;深入推进净土保卫战,完成了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9.6%,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
一次次实践、一步步探索,为安康生态文明建设打牢了基础,为安康的绿水青山筑牢了保护屏障,安康发展路径绿意正浓。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速
近日,省河长制办公室下发通知,要求全省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安康市推进河湖长制创新做法,以《陕西安康市创新实践河湖长制全力守护南水北调大水源》为题,向全国推广安康的创新做法及实践成效。
在追赶超越的进程中,安康的许多举措敢为人先。市四次党代会以来,安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干笃行、奋楫争先,成效显著,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增质提速。
经过生态恢复,安康市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17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汉江出陕入库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市水环境质量自2018年以来连续3年全省排名第一,汉江安康段持续保持优质水质,为“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优良天数由2016年的295天增加到340天以上,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高质量进入国家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
市、县、镇、村四级林长制体系全部建立,全市共设立林长6109名,选聘护林员2万余人。依托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安康实施营造林678.3万亩,累计义务植树4589万株,完成重点区域绿化28.18万亩。8个县(市、区)成功创建为“省级森林城市”,安康市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朱鹮、珙桐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稳定增长,发现植物新种1个、陕西省新记录物种7个。
正因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安康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走在全省前列,岚皋县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石泉县被命名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镇坪县、平利县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群众成了最大受益者
在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安康更因势利导,让捧着“金饭碗”要饭的尴尬境遇成为过去式。
春和景明,一碧万顷,近日,在镇坪千山湖畔,“增殖渔业护生态,净水富民促振兴”鱼苗投放活动吸引了不少当地村民。活动现场,镇坪县雨溪沟渔业养殖有限公司分别与曾家镇洪阳村、千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了入股签约。
“公司计划3年内投资1500万元,一期建设冷水鱼养殖示范区,二期建设水上康乐,投资水上娱乐设备、基础设施、游客中心、游步道、码头8个景点。”据雨溪沟渔业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综合收入2000万元,预计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0万元以上。
近年来,此类田园综合体在安康遍地开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安康已是根深叶茂,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两山”理论的生动注脚。
市四次党代会以来,安康逐步形成“高山特色木本油料、中山林下种养间套、浅山茶果桑畜环绕、河谷平坝设施农业遍布川道、生态旅游链接城乡”的全域大循环格局,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生态、富硒特色,全市累计建成各级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530个,其中省级36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0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位列全省第二,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88家,培育高素质农民15268人。
据统计,截至2021年,我市茶叶面积、产量分别达109.6万亩、4.72万吨,均居全省第二位;魔芋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面积、产量和加工能力均占全国1/4,被誉为中国魔芋产业第一市;生态渔业总产量4.16万吨,全省第三;年养蚕发种量达到12万张,产茧量5500吨,产业规模占全省的85%以上。
与此同时,“安康富硒茶”成为陕茶品牌唯一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35.16亿元,稳居全国20强、全省第一,并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全国绿色农业十佳茶叶地标品牌”,“安康汉水鱼”成为陕西唯一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安康荣获“全国绿色农业十佳发展范例”“中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典范地区”等称号……
随着发展思路不断扩展,高科技、低耗能新兴产业逐步在安康聚集,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多个领域蓬勃发展带动了医养产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绿色金融产业走向规模化。
在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越来越多与生态文明交融的新兴产业在安康开花结果,安康乘势而上,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提供了新时代的行动指南。
“生态屏障”岿然屹立
牢记“秦岭之训”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殷殷嘱托,安康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强化各级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每年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定期召开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会,研究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在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健全了《安康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吹哨报到、信息反馈、督查督办、线索移交”五项机制和“白、黄、红”三色督办制度,颁布实施了《安康市汉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安康市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安康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生态环保地方立法取得重大进展。
大势所趋,顺势而为。五年来,安康开展“空气质量提升行动”,全力巩固国家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成果,深化落实“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措施,持续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专项整治行动,及时启动蓝天保卫战“一市一策”专家团队驻点研究;深化水污染防治行动,始终把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完成瀛湖等重点湖库3.5万余口网箱养殖清理和17个县级及以上水源地99个环境问题整治;深入推进净土保卫战,完成了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9.6%,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
一次次实践、一步步探索,为安康生态文明建设打牢了基础,为安康的绿水青山筑牢了保护屏障,安康发展路径绿意正浓。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速
近日,省河长制办公室下发通知,要求全省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安康市推进河湖长制创新做法,以《陕西安康市创新实践河湖长制全力守护南水北调大水源》为题,向全国推广安康的创新做法及实践成效。
在追赶超越的进程中,安康的许多举措敢为人先。市四次党代会以来,安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干笃行、奋楫争先,成效显著,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增质提速。
经过生态恢复,安康市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17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汉江出陕入库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市水环境质量自2018年以来连续3年全省排名第一,汉江安康段持续保持优质水质,为“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优良天数由2016年的295天增加到340天以上,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高质量进入国家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
市、县、镇、村四级林长制体系全部建立,全市共设立林长6109名,选聘护林员2万余人。依托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安康实施营造林678.3万亩,累计义务植树4589万株,完成重点区域绿化28.18万亩。8个县(市、区)成功创建为“省级森林城市”,安康市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朱鹮、珙桐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稳定增长,发现植物新种1个、陕西省新记录物种7个。
正因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安康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走在全省前列,岚皋县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石泉县被命名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镇坪县、平利县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群众成了最大受益者
在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安康更因势利导,让捧着“金饭碗”要饭的尴尬境遇成为过去式。
春和景明,一碧万顷,近日,在镇坪千山湖畔,“增殖渔业护生态,净水富民促振兴”鱼苗投放活动吸引了不少当地村民。活动现场,镇坪县雨溪沟渔业养殖有限公司分别与曾家镇洪阳村、千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了入股签约。
“公司计划3年内投资1500万元,一期建设冷水鱼养殖示范区,二期建设水上康乐,投资水上娱乐设备、基础设施、游客中心、游步道、码头8个景点。”据雨溪沟渔业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综合收入2000万元,预计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0万元以上。
近年来,此类田园综合体在安康遍地开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安康已是根深叶茂,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两山”理论的生动注脚。
市四次党代会以来,安康逐步形成“高山特色木本油料、中山林下种养间套、浅山茶果桑畜环绕、河谷平坝设施农业遍布川道、生态旅游链接城乡”的全域大循环格局,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生态、富硒特色,全市累计建成各级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530个,其中省级36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0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位列全省第二,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88家,培育高素质农民15268人。
据统计,截至2021年,我市茶叶面积、产量分别达109.6万亩、4.72万吨,均居全省第二位;魔芋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面积、产量和加工能力均占全国1/4,被誉为中国魔芋产业第一市;生态渔业总产量4.16万吨,全省第三;年养蚕发种量达到12万张,产茧量5500吨,产业规模占全省的85%以上。
与此同时,“安康富硒茶”成为陕茶品牌唯一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35.16亿元,稳居全国20强、全省第一,并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全国绿色农业十佳茶叶地标品牌”,“安康汉水鱼”成为陕西唯一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安康荣获“全国绿色农业十佳发展范例”“中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典范地区”等称号……
随着发展思路不断扩展,高科技、低耗能新兴产业逐步在安康聚集,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多个领域蓬勃发展带动了医养产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绿色金融产业走向规模化。
在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越来越多与生态文明交融的新兴产业在安康开花结果,安康乘势而上,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提供了新时代的行动指南。
作者:陈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