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旬阳市构元镇林相村张家山,满山的金银花树和四处忙碌的乡亲们构成了一幅独有的田园画卷。看着愿望变成现实,年近七旬的老党员王道友,既激动又感慨。
王道友是土生土长的林相人,1974年从安康党校经管专业毕业后,先后在基层任教18年,在旬阳市档案局工作22年。2011年,即将退休的他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回家种地。
回忆起当年的决定,他说:“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和乡亲们有感情,看着大家为了生计常年在外奔波,家乡土地撂荒越来越多,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虽然年龄大了,但我想力所能及地干一些事情。”
带着发挥余热的初衷,年近花甲的王道友回乡开启了艰难的创业之路。回乡之后,他先后带领乡亲们建过砖窑,种过土豆、红薯,但最终都失败了。直到2011年,王道友得知邻村有人种金银花并且收入可观,他想到陕南大山里生长的野生金银花,心里有了一个想法——发展金银花种植。在详细了解中药材的市场前景后,他觉得这个路子可行。随即,他赶赴山东、河南、河北等地考察学习,并带回金银花的种苗和种植技术。
2012年是试种第一年,他在林相村张家山租下30亩地。在移栽的那天,村里10来户群众自发赶来帮忙,并表示想和他一起种。他当即劝说:“我只是试种,现在还不成熟,不想让大家一起冒险。”但是2组王礼富坚定地说:“只要你敢种,我们就不担心。”那信任的眼神让他至今难忘。2012年,全村就有20余户群众和他一起种植金银花,面积达到200亩,乡亲们的信任让他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毫无疑问,发展的道路都是曲折向前的。2013年,迎来第一个收获季,金银花采摘回家之后如何晾晒成了难题。不同于山东的气候条件,陕南6月降水多,空气湿度大,仅凭晾晒无法晒干金银花中的水分。他就借鉴当地烤烟经验,带领乡亲们建起了3座烤炉,打算采用烘干技术。没想到第一次尝试就成功了,金银花装炉24小时之后,不仅完全干燥还保持原有的颜色。
新的困难接踵而至。2014年,金银花市场低迷,甚至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他不但花完了自己的积蓄,还四处借钱管护金银花树。那段时间,他的压力很大,整夜失眠,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想过放弃。
之后,村上开始大规模推广金银花种植,每到关键时间,他都会请专家为乡亲们培训,只要得空,他就去田间地头指导,怎么修剪、施肥等知识他讲得十分仔细。为了提高金银花的产出效率,他还选择花期不同的山银花和百花1号进行套种并在全村推广,科学促进增收。
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林相村的金银花面积从200亩发展到1000亩,种植户数从20户发展到100户,全村金银花收入达到1000万元。如今,金银花终成乡亲们的“金银”花、致富花,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村庄恢复了热闹与欢笑,王道友的愿望终于实现。
回望王道友的经历,60岁回乡创业,10年坚持种花,背后是勇气、是毅力、是对家乡热爱。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一名干部的拳拳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