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文明网>新时代文明实践 > 正文内容

旬阳: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走深走实走心

2021-07-22 16:12 来源:
字体大小:【

旬阳县牢牢把握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总目标,整合服务资源,调动志愿力量,创新实践载体,打造项目品牌,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走深走实走心、在城乡基层蓬勃开展。

一、健全体系,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按照县建总队、镇建大队、村建小队的要求,制发《关于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做好志愿服务注册登记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县镇村党组织“一把手”出任志愿服务队队长,建成志愿服务总队1个、大队21个、小队309个、特色支队10个,实现全域覆盖;制定志愿者行为规范、志愿者登记管理、志愿者培训、志愿服务考核评价、志愿服务嘉许回馈等五项制度,登记志愿者16718名,志愿服务时长达31.4万小时;明确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办法,建立志愿服务供需对接、高效运行保障机制,线上对接,线下组织,精选志愿服务项目43个,开展项目化服务224次,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形成以专业服务为主体、社会团体为补充、县镇村三级贯通联动的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新格局。

二、政治引领,推动志愿服务品牌化。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作为首要任务,精选理论宣讲、文化文艺、科普科技等志愿服务力量,建立理论政策解读、党史学习教育、新思想传播“三位一体”运行模式,策划推出以“理论宣讲+文艺演出+微视频”为实践路径的“声入人心”志愿服务品牌,在文艺演出前集体唱颂红歌、讲述党史理论,在演出过程中引导群众互动交流、现场穿插有奖问答,在演出后围绕党的重大决策部署、实用技术、卫生健康等内容拍摄制作“微视频”,每周推送播放一期,先后开展“声入人心”集中示范行动37场次,组织党史、理论专题宣讲46场次,出濱巡演节目33场次,拍摄制作微视频10期,赠送有奖问答物品礼品1200余件,推动新思想新技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突出特色,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针对基层群众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力不强,导致群众点单意见收集难、服务与需求对接不精准的问题,组织开展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征集活动,由21个镇文明实践所和309个文明实践站广泛收集民意,根据多数群众需求,编制特色志愿服务项目43个,全部列入志愿服务项目库,面向社会公开发布。群众根据需求进行点单,文明实践中心收到点单信息,点对点派单到各志愿服务队,精准开展志愿服务,形成以常态化志愿服务为基础、特色志愿服务项目为依托、文明实践中心按需派单的志愿服务运行机制。

四、下沉力量,推动志愿服务网格化。按照地域相邻、习俗相近、生活互助、规模适度的原则,以行政村为划分区域设置片区,以自然村(居)民小组为单位设置网格,以居住院落或10至20户农户家庭组成实践单元,由镇文明实践所选派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到村担任指导员,村文明实践站站长担任片区长,村民小组组长担任网格长,推选道德典型、“土专家”“田秀才”等兼任实践员,全县共选派文明实践指导员309名,推选网格长1850名、实践员2430名,近4000名志愿者活跃在网格中组织群众就近就便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孵化出优秀志愿者30名、文明单位(家庭)61个,为群众代办服务事项2.4万件次,形成文明实践零距离便民服务圈,推动志愿服务长流水、不断线。

五、共享互惠,推动志愿服务便利化。树立激活、整合、共享理念,坚持群众便于参与原则,盘活辖区人力物力资源,挖掘利用闲置场地设施,以镇村(社区)文明实践所(站)为轴心,把休闲广场变成百姓舞台,把农家院子变成学习阵地,把惠民书屋变成科普窗口,把产业大田变成培训现场,把村级“大喇叭”变成理论政策传播通道,把广大农村变成文明实践广阔舞台,把散落在辖区内的资源串连起来、集聚起来,通过志愿服务形式,把理论政策、文化产品和服务事项送到田间地头、集市广场、村庄院落,有效满足一个地方不同群众的多样化需求。目前,全县309个村级图书室、文化广场免费对外开放,下派科技特派员志愿者306名,举办现场技能培训450场次,培育职业农民1875名,筹集募捐物资110.14万元,开展文化演出活动400余场次,深受群众喜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