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石泉县以学习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 以县委书记“民情三本账”为统揽,坚持党政统筹、社会参与,党员带头、群众主体,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服务模式,着力构建“四化四精准四保障”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推动全县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一、推进志愿服务“四化”建设
1.推进项目化实施。由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负责,县联系和服务群众办公室协助,收集各方面民情民意和社会需求信息325条,筛选志愿服务项目24条,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库并及时对外发布,组织志愿服务队认领实施。
2.推进专业化服务。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成立专业志愿服务队伍15支,配置专业化设备,完善专业化标识,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实战训练等方式,加强对志愿者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服务能力。
3.推进规范化管理。按照有阵地、有人员、有机构、有制度、有标识的“五有”标准,健全志愿服务标准和日常管理制度,规范服务流程,使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运行。
4.推进常态化开展。合理安排服务时间,围绕重要主题,利用节庆、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集中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每月20日设立为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及部门特色志愿服务支队每月至少直接开展1次示范活动;各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每月至少直接开展2次活动;各村(社区)实践站常态化开展活动,每月不少于2次。
二、落实志愿服务“四精准”要求
1.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每季度发动志愿者收集一次民情民意和社会需求信息,把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梳理归类,把群众需求编制成服务项目,使志愿服务始终体现民意导向,始终符合群众心声,真正实现群众“点单”。
2.精准对接服务主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成立志愿服务联络部,向外推介志愿服务项目,协调志愿服务组织和人员在项目库里选项目,做到精准“派单”和“接单”。
3.精准接受群众评价。建立志愿服务项目问卷调查和群众评议制度,每个志愿服务项目完成后,由志愿服务联络部组织相关单位开展电话回访、问卷调查或群众评议,评议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经费补助的重要依据,做到精准“评单”。
4.精准激励服务典型。每年根据志愿服务工作表现和考评结果,推选一批先进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各镇还制定了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回馈机制,对优秀志愿者予以奖励。
三、健全志愿服务“四保障”机制
1.强化组织管理保障。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下设志愿服务管理部,负责统筹指导,制定工作计划,发布项目,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做好志愿服务培训、考核评估和评选表彰等工作。各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安排专人负责本区域志愿服务工作,及时收集报送群众需求信息。各志愿服务队在县志愿服务总队的组织协调下,与实践所、实践站无缝对接,精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2.强化服务队伍保障。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办公室组织县、镇、村(社区)分级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175支,县民政局、团县委、妇联指导培育了社会化志愿服务队伍6支。各级党组织动员在职党员干部全员注册志愿者,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到所辖社区报到领岗。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注册志愿者8497人。
3.强化资金政策保障。县财政统筹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经费,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项目实施、业务培训、评优树模等工作提供保障。各镇、部门将本单位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经费列入经费预算。
4.强化考核奖惩保障。由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健全考核评价和评选表彰机制,通过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竞赛的方式,推选一批志愿服务“四个最佳”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鲜明导向。
通过志愿服务“四化四精准四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有效激发了志愿服务队伍的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了志愿者的能力水平,推动志愿服务长效发展,引领社会风气不断向善向好。“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已成为全县人民的行动自觉,石泉的美誉度、知名度日益提升,群众安全感、公众满意度连续多年位于省、市前列,2020年先后荣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文明县城等国家及省市荣誉称号13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现场会等8个国家、省、市级现场会在石泉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