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岚皋县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成立由县委书记任总队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配置“8+N”志愿服务队伍,凝心聚力“三四五”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落地落实。
一、建立三项保障机制。一是培育孵化机制。建立岚皋县志愿服务组织孵化站,优化孵化流程,已成功孵化出岚皋妹子、岚城义警、岚皋老兵等社会志愿服务组织20余家,培育镇村社区、机关学校志愿服务队200余支、志愿者2万余人,累计志愿服务总时长42万余小时。二是分级培训机制。每年预算20万元专项培训经费,分别由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每年对全县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进行一次培训,由各镇实践所组织每年对镇内骨干志愿者进行一次培训,各志愿服务组织每季度召开一次培训会议。目前共培训志愿者18000余人。三是嘉许激励机制。发布《岚皋县志愿服务嘉许激励办法》,嘉许奖励优秀志愿者1044名,表彰四个最美(佳)志愿服务先进典型50余个。通过“道德银行+爱心超市+农户授信+道德评议+评优树模+志愿服务”等结果的运用,兑现道德积分达150余万分。
二、做实四大服务载体。一是实施群众大讲堂。分别设立县、镇、村三级群众大讲堂,采用“理论宣讲+文艺演出+百姓故事+现场互动”的志愿服务方式,每月因地制宜开展一次覆盖村(社区)的理论政策宣讲和就业技能培训。二是实施线上大讲堂。依托“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岚皋融媒体中心,打造线上大讲堂,通过广播、电视和客户端、微信、微博等线上传播端口,了解群众需求,宣传宣讲科学理论、惠民政策、实用技术,线上线下互动开展,让党的声音无时不在。三是实施群众大舞台。由文化服务平台和所、站文化文艺志愿者负责组织,每季度开展一次“讴歌新时代•群众大舞台”文艺展演活动,按照全县统一主题从村到镇再到县逐级展演,节目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让群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四是实施睦邻之家。在各搬迁安置小区实施睦邻之家,通过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四点半课堂、老年日间照料、志愿代办、爱心小屋、爱心义剪等系列志愿服务,破解了小区管理和群众就业、办事、融入、移风易俗等难题。
三、聚焦五类重点人群。一是服务留守儿童。团县委联合县志愿服务联合会、义工联、援少会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培育实施了小手拉大手、小树苗成长记、爱心妈妈、山里孩子看古都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二是服务空巢老人。县爱心义剪志愿服务队和家政服务队联合开展了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项目,每月定期组织志愿者到全县各村(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义务免费理发、生活照料、亲情陪护、健康保健、应急救助等志愿服务。三是服务妇女群众。县妇联牵头成立“岚皋妹子”志愿服务队,开展招工宣传促就业、扶贫帮困献爱心、妇女儿童维权、文明新风传播等志愿服务活动600余场次,帮助近千名贫困妇女就近就业,调解家庭纠纷1200余次。四是服务搬迁群众。通过向移民搬迁安置小区派驻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员、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组建志愿服务小分队、实施“睦邻之家”服务项目等措施,让近5万搬迁群众有效融入小区新生活。五是服务残疾群众。县残疾人志愿服务队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定点、订单式培训,保障全县1万余残疾人口就业,涌现出“爬出来的坚强”刘志军、获得陕西省自强勋章的聋哑人金宗友等多位残疾人自强励志典型。
近三年来,全县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5000余次,其中群众大讲堂4000余场次,岚皋融媒线上宣讲160余场次,系列培训活动600余场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进”活动5000余次,文化服务活动2000余场次。通过持续教育引导,科学理论和党的政策更加深入人心,群众自强奋斗的内生动力和崇德向善的行为自觉被有效激发,近5万群众实现了创业就业,5000名乡土文艺人才脱颖而出,3000余干部群众成为各类先进典型,村、社区“一约四会”进一步规范,全县举办集体搬迁礼、升学礼200余场次,人情负担下降2/3。工作经验在全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推进暨培训会上交流,并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