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土豆了!挖土豆了!”6月18日的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教学楼间,响起了孩子们的欢呼声,五年级学生争着跑到劳技室拿锄头和土筐,奔向学校的小农场。
劳动课指导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要点。学生们跃跃欲试,挖的挖、捡的捡,这些土豆是他们半年前自己种下的,这期间学生们定期来农场施肥、浇水、除草,现在到了收获的时候,可不能糟蹋了。他们仔细地翻、认真地找,谁要是挖到大的,都会拿在手里显摆显摆,小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会辩别采摘蔬菜。)
一年前。2020年4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考察调研,亲切询问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
如何实现“野蛮体魄”基础上的“文明精神”,如何促进各类课程与劳动实践课程有机统一,并实现其教育价值是劳动教育的重中之重,这成为了平利县委、县政府以及教育部门思考的方向和制定措施的落脚点。
县教体科技局局长李绍彬说:“我们将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渗透在研学教育课程设置中,通过劳动、通过研学,培养学生的品德,最终达到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人民。学生通过劳动教育看到的是家乡美好的山水和祖国日益发展的变化,他们会发自内心地感谢党的领导,为我们的民族自豪和骄傲。”
一年后。老县镇中心小学在操场的西南角专门开辟出一块土地,起名“红领巾小农场”,水塘、梯田和平地,各类别的地形都在其中,种着莲藕、水稻、南瓜、蘑菇、西红柿、土豆等各色粮食蔬菜。
小农场里,蔬菜长势喜人,四季豆、豇豆和黄瓜摘了一茬又一茬;西红柿、西葫芦、茄子、辣子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荷塘、稻田、玉米、生姜、向日葵……郁郁葱葱,丰收在望。
校长吴锦鹏介绍,该校的红领巾小农场从年初开始建设并投入使用,结合校本实际构建“两段五小三结合”劳动育人课程体系。积极培养小能人、小农人、小工匠、小艺人和小红星,以劳健体、以劳展美、劳德相生、劳智共育,让学生感受劳动体验,分享劳动成果,磨炼意志品质,提高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李绍彬说,劳动教育,各地有各自的做法和特色,但是没有分阶段形成系统化的东西。今年以来,平利县委、县政府不断尝试和总结,提出了“五小”劳动教育模式,这个模式不单是一个校本劳动教育的手册,它把分散的、碎片化的劳动课程通过梳理,形成了完善系统的体系。
依据“文明精神、野蛮体魄”的理念,要让学生的精神变得文明,应该先让他们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健。在新时代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条件下,强壮健康的身体更来源于全面良好的劳动教育。
为此,平利县确定了劳动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低段和中高段两个阶段,低段为一二年级的学生,中高段是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和初高中生,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设置不同的劳动教育课程。
按照《纲要》要求和“文明精神、野蛮体魄”的理念,该县将劳动教育课程分成五个小的模块,这五个模块分别是小能人、小农人、小工匠、小艺人、小红星。
“小能人”旨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主、自助的精神,杜绝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和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温室花朵”,能够真正独立地处理好学习和生活中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能够互相影响,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成为劳动新风尚。
“小农人”旨在培养学生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以及在劳动实践中的真实体会,学会对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尊重,体会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不能不劳而获,不能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小书虫”。
“小工匠”旨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坚守执着、精益求精、专业专注、追求极致、一丝不苟、自律自省的精神,杜绝学生做“没头脑”和“不高兴”,也杜绝学生做“差不多先生”。
“小艺人”旨在培养学生文化传承和环保精神。文化艺术的传承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环保是关乎每个人长久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劳动教育课程,切实了解和体会家乡和祖国传统文化。通过一系列艺术类课程,以废物再利用的环保方式。杜绝学生盲目崇洋误解国粹,杜绝学生奢侈浪费。
“小红星”旨在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学生通过在社区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或劳动,能够学会主动无私地用一己之力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回报国家。
平利县在打造“五小”劳动教育模式中,不断将课程系统化,形成了一个便于操作的体系。
在五个模块中包含两种类型的课程——系列课程和特色课程。系列课程是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生活技能、劳动技能、文化艺术技能,设置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深入,由辅助到主导的一系列循序渐进发展学生劳动能力的课程,该类课程贯穿小学到高中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各类基本的劳动、生活及文化技能。
特色课程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所设置的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该课程旨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劳动,切身体会家乡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母校的情操。
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县把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包括校内由劳动教育老师教授的专门劳动教育课程,同时要设置独立的家庭劳动教育课程以及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相配套的家庭辅助课程。另外,除了校内劳动教育课程和家庭劳动教育课程之外,还设置了社会服务(社区服务、公共服务和志愿服务)的课程。劳动教育中的劳动不仅包含传统劳动形态(如种植、养殖等),还包括新时代互联网条件下所产生的新型的劳动形态(如自媒体运营、网络直播销售等)。
“通过半年多的实践,我们的学生达到了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认识到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二是能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三是能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四是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李绍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