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文明网>思想道德建设>弘德安康 > 正文内容

大爱在场——平利慈善助力脱贫攻坚纪略

2020-09-24 11:36 来源:安康新闻网
字体大小:【

助力精准扶贫,慈善责无旁贷。长期以来,平利县慈善协会坚持把“扶贫济困、赈灾救难、安老助孤、公益援助”作为宗旨,让爱心和善意向脱贫攻坚一线潮涌,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慈善意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慈善募捐,精准实施慈善救助项目,不断加强慈善组织建设,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凝聚善举彰显大爱。

汇聚爱心 共抗疫情

今年的春节,当人们正沉浸在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中时,新冠肺炎疫情来袭。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发生后,县慈善协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工作要求,快速响应、发挥优势,主动作为,积极投入到疫情防控战役中,与社会各界以及爱心人士团结一心,共抗疫情。依法向社会发布了《平利县慈善协会战疫情.保平安公益募捐倡议书》,开通了网捐平台,呼吁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抗疫一线募捐急需的物资和资金。

在倡仪下,大家纷纷慷慨解囊捐赠款物。10元、 100元、200元、500元、2000元……一笔笔爱心善款,一箱箱口罩、防护衣、护目镜等医疗物资,为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解了燃眉之急。

通过大家齐心协力,共募集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抗疫款物562.16万元,其中善款500.69万元,物资折价61.478万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大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强烈的责任担当,彰显着人间大爱。

爱心助学 筑梦起航

每年7月,一大批莘莘学子将迈入大学校门。为了帮助贫困学子圆大学梦,县慈善协会积极对困难家庭学生开展金秋助学项目。凝聚社会各界爱心力量,以爱的名义,慈心善行搭建起一座座爱心之桥,为困难家庭学子送去社会关爱,让学子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家住平利县大贵镇百家湾村的高三毕业生王绿琴,母亲在她出生时就去世了,父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从小由祖父祖母养育,如今老人家已过古稀,家中收入微薄。今年高考她以510分成绩被西安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录取。接到大学通知书那一刻,祖孙俩一阵欢喜,然而好几千元的学费,让他们犯愁了,到哪里弄这么多学费?眼看大学报到时间快到了,筹不到学费,王绿琴将面临辍学的困境。县慈善协会了解到其家庭困难以后,为了能让她安心读书,牵线搭桥,联系爱心人士,承担了她大学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王绿琴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有了学费,她的“大学梦”也终于可以实现了。像王绿琴一样收到慈善助学基金资助迈入大学之门的寒门学子还有很多很多。

据了解,今年金秋助学项目共资助困难家庭大学生115人,其中一本56人、二本59人,累计发放助学金58万元,金秋助学项目已成为平利慈善方阵中一张靓丽的名片。

架起便民桥 连接致富路

“这多好,现在太方便了,做个农活、锻个练什么的,不用再绕道了……”6月2日,在长安镇枣园村二组即将完工的便民桥上,村民们迫不及待地走上去体验,发自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据了解,新修建的便民桥长8米、宽3.6米,桥一边连接着镇上群众的居住区域,另一边连着一条长11.3公里的自行车步道,步道旁分布着茶叶、绞股蓝以及农田。以前没有这座桥,群众生产需要赤脚过河,或者绕道而行,遇到雨季河水水位上涨,更增加了通行难度,十分不便。慈安便民桥建起来后,群众几分钟就可以到达自己的田地,大大方便了生产,也带动了茶叶、绞股蓝等产业的发展。便民桥为村民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打通了脱贫路上的困难梗阻,架起了与群众的连心桥,连通了群众的致富路。

平利县慈善协会始终坚持把“慈安便民桥”建设作为顺应群众期盼、改善群众出行的一项民生工程来抓。通过深入实地调研,对边远贫困、需求紧迫、辐射带动面宽,而国家基础设施项目又难以延伸村组及出行阻隔的地方,一一摸排,逐一登记,制定年度计划。为破解资金难题,一方面储备项目,主动向上争取,赢得省、市慈善机构和有关方面的善款援助,另一方面联络爱心人士,吸纳民间投入,涌现出屈孝余、汪细明、程用贤、吴祥义等爱心人士积极冠名融资。

在项目建设中,坚持遵循“三不三优先”原则,精心踏勘,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址,严把设计、资金、质量关口,努力将慈安便民桥建设成促进农民增收的“致富桥”,增进干群关系的“连心桥”。2020年在全县7个镇21个村援建慈安便民桥29座,项目总长302延米,总投入404万元,其中项目投资145万元,自筹资金259万元,惠及群众5000余人,打通了部分边远贫困村组户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更为产业建设、群众生产生活奠定了基础。

扶危济困 情暖万家

为助力脱贫攻坚,县慈善协会着眼社会民生短板,聚焦特殊群体,积极开展各类帮扶救助活动。多年来,坚持开展“三节”慰问活动,即每年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两节”送温暖救助慰问活动,保障困难群众欢度新春佳节;“六一”儿童节对困难家庭儿童进行慰问;九九重阳节慰问困难老人。另外还经常性地开展助困、助医、助老、助残等救助活动。

危难之时,彰显扶危济困大爱精神。今年5月,家住平利县广佛镇广佛村二组的三岁小男孩胡泽东,在自家经营的小吃店内玩耍,不小心被蒸面汤烫伤,烫伤总面积39%,高昂的治疗费用给家庭经济造成很大困难。正当他们束手无策时,县慈善协会为他们送上了5000元的救助金。

帮扶爱心超市 助力精神脱贫

“我上月得了86分,今天用积分兑换了一桶油和一袋洗衣粉,这个‘爱心超市’搞得好,能用积分换东西。”在平利县城关镇八里关村“民风积分爱心超市”里,贫困户陈国玉满脸堆笑。爱心超市面积约30平方米,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货品,种类齐全。

近年来,平利县将新民风建设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建立“民风积分超市”,村民通过艰苦创业、遵纪守法、勤俭持家、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等“赚取”积分,积攒一定的积分后,便可到“爱心超市”兑换商品,以此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为进一步推动新民风积分“爱心超市”规范持续发展,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能动性,县慈善协会针对“爱心超市”运营经费不可持续的问题,及时投入72万元对全县79个贫困村的“爱心超市”给予帮扶,有效解决了物品缺乏的问题,增强了贫困村新民风建设的积极性和超市运营的持续性。为进一步推动“爱心超市”的规范发展、助推全县脱贫攻坚步伐,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 

作者:孔萌